烧锅和线香 香坊最初的村镇形态

字数:2,838 2025年11月12日 副刊
  ▲当年的田家烧锅。
  ▲香坊火车站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水塔。
  1898年7月,哈尔滨第一家银行华俄道胜银行在香坊安埠街开办。
  天兴福第二制粉厂火磨楼遗址。
  □石间
  120多年前,哈尔滨的香坊一派田园风光,阿什河从这里向北汇入松花江,河畔两侧有零星的村落,种植着大片的大豆、高粱。后来,这里有了“田家烧锅”,村民生活中需要的线香也随即出现。1898年,俄国中东铁路勘察队落脚这里,使这一区域开启了步入近代城市的进程,建成东北地区第一座火车站,为中东铁路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大量建设者的涌入,使香坊在20世纪初就围绕安埠街形成了商市和居民区,成为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发端之一。
  一
  田家烧锅和李家线香
  田家烧锅这块地皮,最早归阿勒楚喀(今阿城)的旗人温八秧子(音译)所有。19世纪初,温八秧子将该地皮租给了从山东黄县来的田保辉、田炳辉兄弟六人。田氏兄弟于1805年在祖父、父亲的带领下离乡闯荡,曾落脚吉林榆树县,后辗转来到哈尔滨。他们在这里开垦了300多垧荒地,经过多年辛勤耕作,产粮出现剩余。因田家有酿酒的手艺,于是在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田氏六兄弟与王姓人家合伙开办烧酒作坊,取名为永盛德烧锅。由于田家声名显赫,在作坊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外界将其称为田家烧锅。后来,这一带形成了田家烧锅镇。
  同一时期,另一个远赴异乡生存与创业的故事正在香坊发生。
  清朝嘉庆十年(1805年),河北乐亭县一李姓人家逃荒到香坊,一边以种地为生,一边利用家中的做香手艺,生产手工线香。他们生产的线香,给周围乡亲庆祝丰收、敬拜祭祀带来了极大方便。随着来此定居的人口增多,李家的线香生意日益兴隆,渐成规模。1817年,也就是永盛德烧锅成立3年后,李家在草料街和卫生街拐角处盖起了砖瓦房,围起院落,修建门楼,并在高大的门楼上挂起刻有“香坊”二字的牌匾。后来,李家也开办了烧锅卖酒,取名为李家烧锅,还在附近经营起了杂货铺,逐渐成为这一带的富商大户。自此,香坊屯成了这一带的总称。之后,香坊屯陆续出现了永发源烧锅等酿酒作坊。
  时光荏苒,1895年前后,香坊拥有1000余户居民,人口约4000人。周边还陆续出现了“哈尔滨屯”“小北屯”“小南屯”“魏家窝堡”“菅草沟”等较小的村屯。
  伴随香坊繁荣而来的,是日益严重的匪患。到19世纪末期,无论是田家烧锅镇的永盛德烧锅,还是香坊屯的永发源烧锅,都因屡遭战乱、土匪滋扰劫掠而日渐衰落。其中,田家烧锅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期间,因俄军借镇压义和团入侵、清军局势应对混乱,永盛德烧锅遭双方反复冲击,最终毁于战乱。
  二
  中东铁路打破香坊的宁静
  1898年4月23日,俄国工程师希特洛夫斯基率领一支先遣队来到香坊一带安营扎寨。之后,这支先遣队受俄国方面指派,用8000两银子买下了一处有32间废弃房屋的烧锅,作为中东铁路工程局的驻地。据清代官府档案记载,是年6月7日,双城厅通判贠启章、双城堡协领玉昆向吉林将军延茂、副都统耆徵汇报俄国人筑路事项称:“并闻洋人欲买该处已荒永发源烧锅房屋,拟安设总站。因系民房、旗地,须由旗署过册,尚未买妥。”该档案对俄国人收购中国房屋作为办公驻地一事有明确记载,印证了俄国人要买的是“该处已荒永发源烧锅房屋”,而非当时的永盛德(田家烧锅)。
  另一份考证资料是,1903年,作家单士厘女士随丈夫(晚清外交官钱恂)经哈尔滨前往俄国途中,曾经住在香坊屯。在她写的中国第一部女子异国游记《癸卯旅行记》中写道:“烧锅者,满洲境上一大生业。其主必富资财,役人畜,制高粱为酒,所称烧酒者也。其酒不但为北方所盛行,且销售于江南。锅主既营此大业,每扼要筑垣,如城如隍,以防外侮。垣中亦有街市,群奉锅主为长,俨有自治风气。垣周大者二三十里,视江浙小县邑,有过之无不及。此香坊者,其一也。左近尚有一次等者,闻庚子之乱,土人毁之,官兵毁之,锅主遂亡。”
  书中单士厘所目睹的“此香坊者”指的就是香坊屯;“左近尚有一次等者”即是毁于义和团运动期间的永盛德烧锅,与前文所述吻合。
  后来,俄国人又征用了李家线香作坊的土地和田产,线香作坊随即迁往现香庆街。不久,俄国人以市政建设为由,再次强行将此地的中国人赶走,李家开设的作坊、烧锅也随之倒闭,李家从此不知所踪。由此看出,俄国人的一系列土地相关操作,都发生在现今西香坊一带。
  所以,所谓俄国人购买田家烧锅的说法,并不确切。究其原因,笔者分析大致有二:其一,大概是因为当时这一带的烧锅虽不止一家,但近百年来,以田家烧锅最为著名;其二,可能是因为当时两个村屯距离并不太远,其他村屯的人并不清楚其中详情,最终阴差阳错,载入有些文献。
  为修筑中东铁路,俄国人仅从西香坊至松花江边,就征用了65400亩土地作为中东铁路附属地,并规划出老哈尔滨(今西香坊一带)、新市街(今南岗秋林一带)、埠头区(今道里沿江一带)三个城区。
  三
  香坊呈现近代城市雏形
  进入20世纪,田家烧锅镇又开办了一家聚源烧锅,该烧锅后来在埠头区设立分号,名为源聚烧锅。于是,香坊的聚源烧锅被称为“上号”,道里的源聚烧锅被称为“下号”。而后香坊的“上号”之名开始兴起,且得到官方认可。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政府部门组建香坊区政府。
  在中东铁路工程局进驻香坊的同时,香坊的村屯开启了向城市过渡的进程:哈尔滨第一个气象站,在现司徒街建成并开始气象观测;哈尔滨第一座火车站“哈尔滨站”(现香坊火车站)建成;哈尔滨第一家银行“华俄道胜银行”在现安埠街开办。
  1903年,中东铁路局第一任局长霍尔瓦特的将军府(白毛将军府)开建。同年,中东铁路局在秦家岗建设东北地区铁路枢纽站,最初名为“秦家岗站”,1904年改称“哈尔滨站”,位于香坊的“老哈尔滨站”改称“香坊站”。中国政府收回中东铁路主权后,白毛将军府由中国护路军接管。哈尔滨解放后,白毛将军府由政府收为国有,1951年哈尔滨轴承厂建厂时被征用。现在,白毛将军府旧址附近已建成居民小区,即人们口中说的白毛小区。
  1914年起,马忠骏开始在马家屯置地,兴建遁园,工程进行了十多年。在此期间,1915年中东铁路香坊火车站的水塔拔地而起,至今仍屹立在香坊。1920年,天兴福第二制粉厂的火磨开始运转。1924年,中东铁路印刷厂建成……
  120多年前,香坊从农耕文明进入近代工业文明,在香坊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既有中国人反帝反封建的壮举,又有民族资本聚集;既有三大动力,又有哈轴、哈量、香木等中国基础工业企业,见证了哈尔滨百余年的历史发展轨迹。如今,烧锅和线香已成为历史回忆,现在的香坊已成为哈尔滨装备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地。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
  简介
  石间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退休干部,哈尔滨党史纪念馆原馆长助理,哈尔滨文史馆馆员,哈尔滨党史研究会会员,著有《哈尔滨党史图鉴》《哈尔滨党史20讲》《哈尔滨抗战史录》等著作。
  与您约稿
  哈尔滨记忆专版通过寻访城市老建筑、老物件、老故地等,讲述发生在哈尔滨的老故事。如果您酷爱城市历史研究,或是相关领域专家,欢迎提供稿件。
  稿件相关要求如下:1.文章字数为2500-3000字,多幅相关旧照。2.文章相关要求为:主题鲜明、史实精准、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强等。3.稿件请发送至3856152838@qq.com,同时请注明姓名、个人简介(100字以内)、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