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雪韵交响”冬日音乐会上,田世英老师指挥全场观众合唱。
2022年夏日交响音乐节演员合影。
□由培远
本报记者 王铁军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怀揣对音乐的赤诚,用乐器作笔、旋律为墨,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让高雅艺术在哈工大落地生根。这就是哈工大交响乐团。乐团里的同学们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音符,用热爱的初心传递每一份美好,又在美妙的旋律之外收获成长。
驱车3000多公里
成都父母专程给儿子护送大号
今年国庆节期间,哈工大基础学部2025级本科生刘卿良的父母,驱车3000多公里从成都奔赴哈尔滨,车上载有一把重约50斤的大号。“入学时听说交响乐团招新,我立刻心动了。从6岁学大号到现在,舍不得放弃这份热爱,没想到在哈工大能找到专属舞台。”大号又大又重,怕磕碰,托运途中有可能损坏。“特别感谢父母支持,我相信我在交响乐团一定能发光发热。”
对于新加入乐团的化工与化学学院2025级硕士生闫梓博来说,乐团带来的震撼至今难忘:“第一次见到成编制的乐团,第一次面对专业指挥老师,还能和大家一起演绎世界级经典作品,这种机会对于我来说太难得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让他更加确信,这份与音乐的相遇,值得全力以赴。
在交响乐团,没有“资历辈分”的壁垒,只有“声部搭档”的默契;没有“专业界限”的束缚,只有“共同热爱”的联结。
零基础可以成为成熟的演奏者吗?“在哈工大,这个可以有。”机电工程学院2025级博士生金泰先说,自己曾经因为没能学会一门乐器而遗憾过,“大一的时候听说军乐团也接受零基础的同学,我马上就报了名。”从生疏到熟练,从普通的长号演奏员到军乐团团长,现在,音乐早已成为金泰先生活的一部分。今年博士入学后,金泰先加入了交响乐团。“我发现,排练时候的专注还能给我的科研带来启发,有时吹着长号突然就来了灵感,实验中卡壳的问题一下就有了思路。
经验丰富的“老手”
也能在乐团收获到新的成长
即便是有多年演奏经验的“老手”,也能在乐团收获新的成长。乐团首席、未来技术学院2023级本科生张译丹从小学习小提琴,对自己的技术极为自信,但刚加入乐团时她一度不适应。“一开始总进错节奏,指挥田世英老师提醒我,不能光听自己的,要在每个声部都放一只‘耳朵’,搞清彼此的配合关系。”从“凸显个性”到“追求融合”,她渐渐明白:“合奏的默契太微妙了,声部间相互呼应的感觉,是独奏永远体会不到的。”
站上舞台的瞬间,则是另一种触动。“灯光一打,音乐一响,那是一种足以叩击心底的悸动。台下的观众变得模糊,小小的舞台仿佛给了心灵一个庞大的空间。”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级硕士生刘述军说,每次演出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平时科研压力大,但总有一个地方等着我,那就是交响乐团。”
团员都是多面手
“灵活补位”成为大家的默契
哈工大交响乐团成立于1994年,涵盖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键盘组五大核心组别。然而,乐器种类不齐全是乐团常常面临的问题。乐团并非专业团体,同学们全凭爱好加入,乐器种类随机性大,再加上每年都有“老人”毕业、“新人”加入,很难做到声部齐全。多年来,“灵活补位”早已成为大家的默契。
商学院2019级博士生宋宇石仍记得大一刚到交响乐团时的情景。原本吹中音萨克斯的她,听说低音声部缺人,立刻从家中取来低音萨克斯,代替大提琴声部演奏,这一替,成就了她在低音声部的“专属岗位”。
“我们乐团有四位钢琴演奏员,但演出时只需要一位,其他三位就‘转行’到打击乐声部了。”未来技术学院2023级本科生王晓丰在乐团里弹奏钢琴的次数不多,反倒把各种打击乐器摸得“门儿清”。“我并不是每次排练都上场,但我每次都会到场,帮大家录个音啥的,能干点啥就干点啥。”从2013年首届交响音乐节,到如今的新年音乐会、毕业季专场,乐团“周周有排练、月月有演出、年年有专场”。《卡门》的热烈、《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的悠扬、《天鹅湖》的灵动……一首首世界经典,在哈工大舞台上焕发生机。弦乐重奏、快闪表演、校园专场……多样的艺术形式,让高雅艺术走进更多师生的生活。
一场演出的背后还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幕后工作,宣传、设计门票、印票,联系化妆师、灯光师、摄像、订盒饭……这些都由同学们一手包办。“从活动中心到主楼礼堂搬运乐器和设备是一项大工程,每次大家都是大包小裹、人拉肩扛,演出结束后我们再运回活动中心,大家都是互相搭把手,从无怨言。这几年学校给我们安排了货车,方便多了。”航天学院2021级博士生赵承伟回忆道。
乐团的温暖让宋宇石两次“归队”:本科毕业后支教一年,回校读研时她立刻回到乐团;读博期间出国联培,返校后第一时间回乐团报到。如今即将毕业,她依然坚持跟学弟学妹们在一起合奏排练,哪怕很多曲目早已烂熟于心。“我早就把乐团当成家了。”提起正在建设的国际校园音乐厅,她眼里满是期待:“征集设计意见时我去投了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我们乐团首演。现在我即将毕业,到时候我一定回来当观众。”
成长藏在旋律之外
11年老团员从“社恐”变“社牛”
“在乐团,每个人都必须是一顶一的,如果哪个环节“掉链子”,就会非常清晰地暴露给观众。”现任乐团团长、航天学院2023级本科生吕品说出了精益求精的重要性。
比起演奏技巧,更多成长则藏在旋律之外。今年是赵承伟在乐团的第11年,回忆起入学时的自己,他忍不住笑:“大一时我是个‘社恐’,是音乐和乐团让我敞开心扉,每一次排练过后,我感觉整个人都‘通透’了。现在我是一个妥妥的‘社牛’,学弟学妹总等着我张罗聚餐呢。”
3年多来,郄东昕只请过两次假,这份坚持,让他更懂“恒心”的意义:“乐团让我坚信,我能把热爱的事情做精,也能和大家一起做好。”这份成长,还延续到了毕业后的生活里。2017级校友易志恒,如今是航天二院某所的工程师,他与妻子的结缘,就始于乐团。“当时她是团长,我是副团长,我们一起组织活动,不仅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还收获了一辈子的伴侣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乐团培养了我感受美的能力,它延续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对周围事物总能感受到美的一面。特别是田世英老师,她指挥的时候,既温柔又有力量,我至今还记得。”兵器工业集团某研究院工程师、2015级校友薛瑞说。
图片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