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红包门槛不一 “花式宣传”各有说法

“双11”促销弯弯绕让消费者“心累”

字数:874 2025年11月13日 时事

  “双11”运行至今,早已成为各平台短则一个月,长则近两个月的大促活动。在此期间,购物券愈发花哨,各类玩法层出不穷,消费者从直接享受优惠折扣,逐渐被卷入硬凑满减、追逐最低价的购物大战,令人直呼“心累”。
  辛苦蹲守
  反被预售价“背刺”
  “买了两组四件套,预售付定金模式算下来是1150元。如果是现货直接买,店铺优惠后才980元。要是再叠加一张九折券,那便宜得就更多了!”庞女士称,今年“双11”,自己遇到了“直播间预售反比现货贵”的情形,“幸好付尾款的时候检查了一下,要不然就太坑了。”
  而和庞女士的体验类似,社交平台不少消费者抱怨,辛辛苦苦蹲直播间抢红包,再叠加优惠券,等付完尾款一算,总价还没有开售当天直接买现货便宜……李女士晒出自己购买的一套护肤品,定金+尾款总价格为1132元,开售当天优惠价仅为1080元,相差52元,商品则完全一样。由于平台规定,想要退掉预售期间所付的定金,需要支付尾款后才能申请全部退款,她告诉记者,自己付完尾款后立即点击退款,从而拿回了定金。
  计算复杂
  “最低价”难以企及
  “怎么合并支付,比分开付还要贵个100多块钱?”购物节前夕,小杨提前加购了十多件商品,为了能获取最优价格,她特地用不同方式计算了商品价格。发现合并付款,似乎比分开付款的价格要贵。
  无门槛九折券、品类券、金刚券、直播间红包、买返红包……记者发现,电商平台的红包、消费券类型繁多,优惠方式也五花八门。其中有的有使用门槛,有的无门槛;有的优惠可以叠加,有的则互斥;有的从直播间内下单,只能使用在直播间抢到的红包……但不同消费者下单的品类、店铺、渠道不同,若想省事地“合并下单”,难免会触碰到几个“规则冲突”,让人感觉“领的优惠越多,下单越复杂”。不少消费者“买了退,退了买”,花费大量时间成本,有没有捡到便宜,仍是一笔糊涂账。
  近日,一份针对近三千名年轻消费者进行调研的消费行为报告显示,有相当受访者对“双11”情感复杂。主要集中在对“全年最低价”等宣传承诺的质疑,以及价格优势不明显上。在是否还相信“双11全年最低价”方面,近四成被调查青年表示“一半一半,要自己验证”,远高于其他选项。据《北京晚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