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和李荣焕(右)
□白衍吉
有清晰的过去,才知明确的未来。聆听的音乐,仰望的星空。蓬勃的小树林,历史文化的忠诚守望者。
开篇写下的这几句话,是我走近学者、专家李荣焕之后,由四十年前初相识的报社通讯员,到之后岁月交替那重重迭迭不断加深的印象,再到如今与他面对面进行长时间的关于这座城市历史文化方方面面的心灵对话的感受。他的心气、志向和事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和感悟。
7月26日,李荣焕第一时间给我发来微信和图片,称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已批准了他的专家组课题:《关于突出中西合璧特色把哈尔滨打造成世界级音乐舞台的对策研究》立项。我即回复祝贺,并说在2010年哈尔滨荣获“音乐之城”称号之后,打造如维也纳一般的世界级音乐舞台,是应有之义但也并非轻松易举。李荣焕总是自谦为学生,想同我好好聊一聊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情、正在着手的一些工作,还有许多关于城与人、人与城之间的种种想法。其实他在城市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已颇有建树,应该是我的老师了。在这些方面做一次心灵沟通交流,无疑是学人和朋友之间的一件乐事。
一个雨后空气清新、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道外区南三道街中华巴洛克建筑群中一栋淡青色、别致的楼前,楼门左侧的牌子是傅家店城史文物馆,右侧牌子是哈尔滨市城源历史文化研究会。这里是我经常来看看、聊聊的地方。二楼一间近三十平方米的房间就是李荣焕的办公室,他是哈尔滨市城源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会长。李荣焕今年66岁了,精力充沛、荣光焕发、英气不减,我们微笑着坦诚地面对面,开始了知心朋友间敞开心扉的侃侃而谈。
李荣焕的人生轨迹可以说是多变道、多选择、多磨练、多机遇,中学毕业攻读汉语言文学,他看了许多中国史书,如《史记》《中国通史》等,一有时间便去图书馆和新华书店,是一个读书迷。他曾在道外服装三厂工作多年,当工人做过衣服,当过团支部书记,那时开始给《哈尔滨日报》写一些“豆腐块”短小文章。1985年他参加省里的公选考试,凭借才学和文字能力成为省委农工部宣传中心图书编辑室一名编辑。1991年他调入哈尔滨出版社工作了17年,任编辑室主任,曾担任一千万字《中国历代奏议大典》的责任编辑。他还策划了连续出版物乡土教材《走近哈尔滨》等。后调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退休时为市地方志办公室《哈尔滨史志》主任。
不择细流融入江河,激荡奔腾只待时日。如果说李荣焕前二十年的读书积累和文史编辑是在作功课、打基础,那么进入新世纪后,他关于哈尔滨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便是开花结果,且频繁发表。与此同时,在龙江讲坛、哈尔滨讲坛、大学讲坛和电视演播厅,他为传播弘扬城市历史文化的演讲和互动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赞誉。他是市民进副主委、市政协常委、市人大常委,还是大学客座教授。如此之多的光环对他来说,是责任、担当、动力、成果和奉献。
“立徳、立功、立言。”李荣焕把明代囯学大师王阳明的座右铭作为人生追求。他向市人大提交的多份调研报告反映民意,为民生、民愿鼓与呼,受到代表们的支持和省市领导的重视。他的提案在市政协连续两年获评“十大提案”。6月23日东北网发表《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叫响哈尔滨红色文化品牌的对策》,这是李荣焕参与的课题。2024年7月1日《哈尔滨日报》一版以《保护开发利用革命遗址旧址 让哈尔滨红色资源“活”起来——访哈尔滨市城源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荣焕》为题刊发了消息。
荣焕喜欢读书、喜欢研究历史,对杰出的历史文化人物、对哈尔滨的历史建筑、对哈尔滨的音乐文化史情有独钟。二十多年的苦读、学习、思考、研究,在他的眼前打开了一扇扇窗户、一道道曙光,照亮了书案,一件件文本在夜阑人静的情境中写成。这是学人的心血,这是学人的苦乐,这是学人的追求。老朋友杨万霖很喜欢李荣焕的一首读书诗:酒桌常远课桌亲,睡前书卷阅几巡。推窗又是一日新,晨光熹微最舒心。
李荣焕与李述笑等三人主编的一套《哈尔滨历史文化概览》,已列入黑龙江大学出版社计划,即将付梓出版。他领衔的专题《关于突出中西合璧特色把哈尔滨打造成世界级音乐舞台的对策研究》也将着手开展,计划于明年完成。李荣焕喜欢音乐这种无形无影无言的艺术,他欣赏在音乐有声有情有思的旋律中沉浸般的身心感受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他在读书和繁忙的研究工作中,仍然会去音乐厅、老会堂、大剧院以及舞台剧场,静静地听一听民族音乐和交响乐。对于那些享誉世界的著名声乐、器乐家来哈举办的音乐会,那是绝对不会错过的。因为那是一种仰望、一种净化、一种升华。
许多李荣焕的同学、同事都说他宽厚平和,很少抱怨,不设防忌虑。在文化圈里,他阅人无数,对于因见识、名利发生的人际关系,他总能处理得很好。对于志同道合、有学问的人,他非常敬重。他对我说:“认识了、看明白了,连朋友都谈不上了,心知肚明,尽量和平相处就是了。”
人生有追求,人生有价值,人生要励志,人生要奋斗。每一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境界,那是内化于心的,也是外化于行的。李荣焕很喜欢哈尔滨湿地的一幅油画般的照片,那是一片小树林。小树林不是参天大树,但它蓬蓬勃勃、蓊蓊郁郁,充满了旺盛的生机活力,有大地的沃土,有阳光的照耀,有雨露的滋润,有绿色的生命守护。很有内涵和意蕴,李荣焕便把小树林作为自己微信的头像和名字。如果多一些这样的小树林,那么我们的哈尔滨会更美好!
与您约稿
本版以呈现哈尔滨风情风貌、展现哈尔滨特质魅力、传承哈尔滨城市温度为主,以随笔、散文、杂感等不同文体,对文化多元、风貌独特、底蕴深厚的哈尔滨,作出形象、深刻、诚挚的解读。力求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民间记录,打捞、梳理出这座城市的记忆碎片和人文脉络。
稿件字数1000-3000字,可配发若干老照片,并请注明姓名及联系方式,发至邮箱3856152838@qq.com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