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托”老人在享受康复服务。
护理员向记者展示90岁肖阿婆的涂色书,这是老人肩胛骨骨折恢复期的作品。 临时需要出门几天,但家里还有老人要照顾,怎么办?让老人独自在家吧,不放心;送老人去养老机构吧,就住几天会不会太费事?就没有那种和酒店一样随住随走的“短期托管养老”吗?有。这不,上海就有一些养老机构推出了“短期托管服务”。不同于传统养老院的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短托养老服务”入住时间短、灵活度高,子女外出、术后短期照护……这些临时的需求都可以得到解决。那么,老人入住的真实体验如何呢?
01
“短托”试住后
不少人选择续住
据了解,上海有160多家养老机构推出了“短托”服务,为子女外出、保姆回家的老人提供短期托养、喘息式服务。
刘红年近60岁,工作繁忙,父母已经年过八旬。刘红家附近建起了一座养老院,宣称可以短期试住,于是,在一次出差前,刘红送父母住了进来。待她出差归来,父母表示试过以后觉得这里挺好,想继续住下去。因为离家近,刘红每天都可以来看望父母,这让她渐渐卸下了“不孝顺”的心理包袱,父母对这里也很适应。
“不试不知道,试了不愿走”,很多老人体验过“短托”服务后,对养老院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观。刘红父母所住的养老院运营管理部负责人杨程说,“一开始可能只想过渡一下,但有大约70%的老人短住之后,决定继续长住下去。”
家住上海市杨浦区的徐阿姨今年72岁,不久前,也在当地一家养老院体验了“短托”服务。徐阿姨有一些基础疾病,这家养老院提供的医养结合服务刚好有利于她康复。该养老院副院长杨庆娣告诉记者,养老院医务室配备比较齐全,有全科、检验科、中医科、康复科,还可以输液。
多位养老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养老机构拓展“短托”服务,一方面解决了老人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让不少老人有机会走进养老院,打破固化认知。
02
解决家庭照护“断点”
帮助子女“喘口气”
住进养老院的需求,不仅体现在纯老家庭、独居老人中,也体现在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家庭中。“一些六七十岁的子女没有保姆的帮助,可能照顾不动八九十岁的父母。”杨浦区一家养老院的院长顾欣雍说。
有些长期照顾高龄父母的子女,也需要寻求“喘口气”的机会。年近七旬的赵阿姨与老伴共同照料着90岁高龄的老父亲,定居国外的女儿多次邀请他们探亲,却因为老父亲的缘故始终未能成行。今年春节,老父亲在家附近的养老院体验了两周短期托管,赵阿姨和老伴终于得以与女儿团聚。
一些老人意外受伤以后,也亟须寻求“短托服务”帮忙解燃眉之急。肖阿婆此前不慎肩胛骨骨折,在家休养了半个月,几乎全程卧床。女儿在家不敢“折腾”母亲,因不懂专业护理知识,怕造成二次伤害。来到养老院后,护理员细心地清洁老人的身体,还为她定制了康复方案。看着90岁的母亲重新拿起筷子、摸上麻将,女儿连连感叹:康复速度远超预期。
调查发现,老人与家属寻求“短托”服务主要有四种情况:家政人员节日返乡、子女出差不在身边、老人因病短期入住以及手术后恢复期、老人想要体验机构养老。
03
入住时长“打折”
价格、服务与长住区别不大
“短托”服务如何收费?这是很多老人家属最关注的问题。记者发现,目前开设“短托”服务的养老机构,日均价格普遍与长住标准区别不大,有些养老机构的“短托”服务费用还低于长住,性价比可谓很高。
一些养老院的“短托”服务价格在每天300元左右,与长住费用相比区别不大。某养老院定位高端,房间内能欣赏美景,但“短托”服务仅开出了每天180元的价格,远低于长住标准。
各个养老机构根据床位配置情况,对“短托”服务入住时长要求不同,但总体非常灵活,最短一天也行。部分养老机构的“短托”服务时长可达数月。老人入住时间如果超过“短托”服务时长,一些养老机构规定:延时可按长住标准收费。
“短托老人与长住老人享受的服务标准完全一致,护理配置、餐饮质量均无差别。”黄浦区一家养老院的院长曹俪铭说。
无论是短托还是长住,老人在入住前都要接受相应体检,以便让养老机构更好地掌握老人的基础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健康情况会随时同步给家属,部分养老机构还会为有特殊情况的老人提供额外服务,专人专案。
上海市杨浦区民政局局长徐佳表示,目前正在对“短托”服务进行升级,考虑为老年人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另外,还鼓励养老机构以团队输出专业服务到社区,进行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根据老人身体情况,推出个性化、菜单式的组合服务,老人可以在家里享受养老机构输出的专业团队服务,这也是养老‘短托’服务的拓展。”
当然,“短托”服务只是“入口”,多家养老机构负责人都表示,要真正提高养老机构入住率,关键要靠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养老机构服务也是“银发经济”的一部分,要发展得更具活力,理应顺应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新供给。常态化的“短托”服务便是迎合养老新需求的新供给。据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