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
“明明标注历史低价,点进去却发现比上个月还贵”“跨店满减算得头昏脑涨,最后发现不如直接下单划算”“消费券抢了三天都没成功,小号反而秒到账”……今年“双11”期间,消费者纷纷在社交平台吐槽“套路比优惠多”。面对复杂的促销规则和明减暗涨的价格游戏,很多消费者疑惑:这场“购物盛宴”,究竟是让利消费者,还是在暗设“消费陷阱”?对此,山东省消费者协会梳理了近期出现的四类新型网络消费陷阱,并提醒大家理性消费。
“情感绑架”剧本直播带货
传统的直播带货是展示产品,而新型陷阱则侧重于操纵情绪。
赔本赚吆喝 主播、品牌方和场控在直播间上演“吵架”“哭诉”剧本。例如,品牌方报高价,主播为了“家人福利”强行砍价,双方争执不下,甚至主播“自掏腰包”补贴,营造出一种“不买就亏了”的紧迫感。其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商业演出,目的是让消费者在情绪“引导”下购买商品。
卖惨助农 主播在“田间地头”讲述农产品滞销、农民生活艰辛的故事,激发消费者的同情心。但实际发货的可能并非当地农民,甚至以次充好,利用善心牟利。
为此,山东省消协提醒大家:
剥离情感滤镜,回归产品本质 对于直播间里“最后三分钟”“仅此一件”等话术保持警惕。将心仪商品加入购物车,购买前反复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真的需要它吗?这个价格与其他渠道相比真的划算吗?它的质量有保障吗?冷静思考后再作决定。
多方核实信息 对于“助农”直播,可尝试通过当地政府、媒体等官方渠道进行核实,选择信誉良好的官方助农平台,让爱心真正落到实处。
“AI”科技陷阱
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也“升级换代”。
AI换脸“明星或专家”带货 利用AI换脸技术,将明星或专家的脸嫁接到普通主播身上,利用公众的信任进行虚假宣传和销售。
AI生成“虚假好评” 利用AI批量生成带有图片、看似真实用户写的长篇好评,覆盖在商品评价区,让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
AI客服“踢皮球” 智能客服看似能对答如流,但一旦遇到复杂问题,就会陷入“循环话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目的是消耗用户耐心,放弃售后。
为此,山东省消协提醒大家:
求证官方渠道 看到明星或专家带货,可通过观察微表情、背景细节进行初步判断。建议通过明星或专家官方微博、工作室等渠道进行核实,切勿轻信非官方的直播链接。
深挖“真实”评价 评价区的“好评”仅供参考,应重点关注中评、差评和追评,尤其是那些带有真实使用图片和详细描述的评论。可以尝试搜索“产品名+缺点”“产品名+踩雷”等关键词。
联系人工客服 遇到售后问题,不要与AI客服过多纠缠。直接在对话框中输入“人工客服”“转人工”等指令,或通过平台的官方投诉渠道寻求帮助。
优惠券陷阱
各种复杂的促销活动背后,是精心谋划的心理学游戏。
“永远差一点”的提现或砍价 邀请好友助力可得红包或优惠,但前期进度快,到最后几分钱时,需要邀请的人数呈指数级增长,耗费大量人情却无法成功。
“套娃式”优惠券 费尽心思领到一堆优惠券,结算时发现都有各种限制:满减券需要凑单到更高金额、品类券排除热门商品、红包券必须拆分使用等,最终并没便宜多少,反而买了更多不需要的东西。
“默认勾选”陷阱 在结算页面默认勾选付费服务,如“优惠保障包”“极速会员权益”等,稍不注意就被多扣费。
为此,山东省消协提醒大家:
设定成本底线 对于需要好友助力的活动,提前设定一个时间或人情成本上限,如最多找5位朋友,超过即果断放弃,避免陷入成本陷阱。
支付前“冷静三秒” 在确认支付前,仔细核对订单详情。重点查看是否有被默认勾选的,并非自己主动购买的增值服务或付费项目,将其手动取消,确保每一笔消费都清晰明了,防止被套路。
仔细阅读优惠券规则 领取优惠券时,务必仔细阅读其使用说明,包括适用商品、满减门槛、有效期等关键信息。在购物前做好预算,按需购买,避免为了凑单使用优惠券而冲动消费,买回一堆并不真正需要的商品。
兑现承诺时“甩锅”
“价保”承诺难以兑现 商家承诺兑现“价保”服务,即在一定期限内如果商品降价,可以退还差价。但当消费者发现降价并申请“价保”时,商家以各种理由拒绝,例如“使用了优惠券不参与价保”“降价商品是限时活动”等,将责任推给消费者或平台规则。
“七天无理由退货”附加不合理条件 商家在商品详情页或客服沟通中,对“七天无理由退货”设置额外门槛,如“已拆封不支持退货”“包装破损不支持退货”,导致消费者退货困难。
为此,山东省消协提醒大家:
警惕“价保”承诺缩水 选购前仔细阅读价保规则,包括使用条件、适用范围、有效期限以及申请流程等。对于商家口头承诺,应通过截屏、录屏等方式保留证据。申请“价保”时若遇阻,可凭此向平台或消协投诉。
明晰“无理由退货”边界 “七天无理由退货”是法定权利,商家不得随意设“商品已拆封”“包装破损”等不合理条件。消费者应确保商品完好、不影响二次销售,但日常的查验拆封不应成为拒绝理由。需要注意的是定制类商品,鲜活易腐品,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交付的报纸、期刊不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
作为消费者,一定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充分了解购物规则,理性对待各种优惠活动,避免盲目跟风或冲动消费。在购物前,要仔细比较不同平台、不同商家的价格和质量,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进行交易,避免私下交易或点击陌生链接。同时,保留好聊天记录、电子支付记录等凭证,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可先与商家、电商平台进行沟通协商,协商不成时可拨打12345热线电话,也可登录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进行投诉或者向当地消费者协会寻求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据《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