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小白”到“银发拍客” 三年创作290条视频 总浏览量超过十万

75岁老人用镜头讲述哈尔滨温暖故事

字数:1,626 2025年11月17日 都市圈

 
  胥阿姨展示手机里的视频。
  □本报记者 张智威 文/摄
  你或许在手机上刷到过这样的视频——没有精致滤镜,松花江的晨雾却格外空灵;没有复杂运镜,冰雪景致依然直抵人心。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影像,出自一位名叫“双虎奇言”的短视频博主。而镜头背后,是75岁的胥阿姨。
  三年前,胥阿姨还不太会用智能手机,如今,她已用290条视频,收获了无数粉丝。这位“银发拍客”的故事,正是当下越来越多老年创作者的真实写照——当年轻人在网络世界竞逐潮流时,他们正用岁月沉淀的真诚,记录着这座城市的韵味。
  七旬老人的“逆袭”
  从以泪洗面到江畔晨光
  在南岗区尤家街附近的欧亚之窗,记者见到了胥阿姨。一袭白色大衣,手握手机,她正准备开始当天的拍摄。
  “做短视频博主,完全是个意外。”胥阿姨笑着说。2008年,儿子将她和老伴从七台河市勃利县老家接到了哈尔滨共同生活。2020年,胥阿姨的老伴突然离世,让她整日以泪洗面。时间久了,胥阿姨觉得自己的这种状态会影响孩子,于是开始每天去植物园等公园里散步,学习跳广场舞。胥阿姨喜欢拍照,在舞蹈队老师的建议下,她开始尝试拍短视频。胥阿姨经常会刷哈尔滨的冬日雪景,这让她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我常去的公园吗?原来还能这么好看!”于是,她抱着“让老家亲戚看看冰城有多美”的简单想法,开始了创作。
  从此,每个清晨,胥阿姨将手机提前充满电,裹着厚羽绒服,在公园里寻找最佳角度。为了捕捉一个瞬间,她可以等上一个小时。
  “我以前没见过开江,那次在江边等了很久,当冰排撞碎的瞬间,我激动得手都发抖了。”说起这些,胥阿姨的眼睛依然会发光。自2022年起至今,她每天坚持拍摄,几乎走遍了哈尔滨市区内的所有公园。为了把拍到的景色更好地展现出来,年过七旬的胥阿姨开始学习视频制作。
  剪辑小白成长记
  让城市温度在指尖传递
  比起拍摄,剪辑对胥阿姨来说是更大的挑战。面对密密麻麻的App图标,她最初连打开相机都要摸索半天。孙子放学回家,她就追着问各个按钮的功能;刷到喜欢的视频,她就一步步模仿;加入短视频交流群,遇到不懂的问题就@群主,直到弄明白为止。
  如今的胥阿姨,早已不是当年的“数字小白”。“现在我会配热门音乐、加动态贴纸,还会用画中画呢。”说到这里,她一脸的骄傲。
  邻居朋友们对胥阿姨说:“你多拍点哈尔滨的景点,让我们也能知道哪里变化了。”这些期待成了她坚持的动力。
  更让她惊喜的是年轻人的留言:“阿姨,您的视频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哈尔滨。”
  “这让我感觉自己和这个时代紧紧相连。”胥阿姨说。
  她的“流量密码”
  本真的生活状态最动人
  三年,290条视频,十万多的总浏览量。胥阿姨的账号成了许多人心中的“哈尔滨旅游指南”。
  问起胥阿姨的“流量密码”,她想了想说:“以前觉得退休就是等着养老,现在每天都有新期待,感觉自己越活越年轻了。”
  和年轻人追求的潮流不同,胥阿姨这样的“银发创作者”更注重真实。他们不太懂流量规则,没有专业设备,却有着最本真的生活状态和最质朴的情感表达。
  如今在哈尔滨各个公园,经常能看到胥阿姨热情地为游客拍照、当向导,介绍那些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隐秘景色。
  “有一次给广州游客做向导,我们都拍得太投入,差点让人家误了火车!”她笑着说。
  镜头背后
  重新找到的生活意义
  75岁的胥阿姨依然保持着创作热情,每天清晨的哈尔滨街头,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胥阿姨的视频里,有哈尔滨春天的花开烂漫,夏天的绿树成荫,秋天的层林尽染,冬天的银装素裹。而不变的是镜头背后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这座城市的深情。
  “我拍短视频的目的就是为宣传哈尔滨尽一些力,为身边老姐妹们带来快乐,我想一直拍下去,把哈尔滨的美,把生活的暖,传递给更多人。”胥阿姨的话简单而真挚。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任栾云霄认为,短视频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了精神需求的新出口。拍摄视频让他们走出家门,接触社会,有效缓解了孤独感;作品获得认可,让他们重新找到价值感;与其他创作者交流,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在胥阿姨的镜头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哈尔滨的风景,更是一个普通人在晚年重新发现自我、连接世界的动人故事。

扫码   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