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员工在工作上体现了自我价值,还将手艺传授给年轻人。
69岁的“门童”赵文理。
天津包子铺加工面点的员工一半是银发族。
□本报记者 张鸣霄 文/摄
退休不褪色,银发族的每一项技能发挥都是带给他们的高光时刻。上午10点半,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渐渐热闹起来。69岁的赵文理精神抖擞地推开天津包子铺大门,开启一天的迎宾工作。每天,他都守在店面的门口,说出无数句“您好,欢迎光临”这样的迎宾词。洪亮的问候、真诚的笑容,已成为这家老店一道温暖的风景。
在哈尔滨,像赵文理这样的银发上班族不少。在他们中间,不乏退休行政人员、老工匠、老技工,凭借丰富的经验与技术沉淀,在餐饮、社区服务、技能传承等领域继续发光。对他们而言,年龄从来不是人生的界限,而是另一段精彩旅程的开始。当经验沉淀为智慧,当热爱转化为行动,他们便在平凡的岗位上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坐标。
69岁银发“门童”
找到了“被需要”的充实感
走进道外区景阳街上的天津包子铺,银发员工的身影很常见。斜挎“天津包子”绶带、穿着中式服装的“门童”赵文理是五常人,身体硬朗、声音洪亮,头发几乎看不见白的。闲不住的他被天津包子铺长期聘用。“每天迎来送往,找到了‘被需要’的充实感。”老赵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在这家包子铺里,有68岁的财务部长、54岁的服务员,加工间面点工中有一半人是银发族……他们共同撑起这家百年老字号的日常运转。
今年56岁的杜玉萍退休前是牡丹江林业工人。“在林场工作,年纪大了体力上不去,确实无法胜任上山采伐的工作,女员工50岁就退休了。”杜玉萍说,50岁左右的年纪是一个“退休有点早,余热还尚在”的年龄段。离开林场后,她一度陷入“无事可做”的迷茫。因为热爱厨艺,有做面点的一技之长,她赴天津餐饮连锁品牌店学习了一段时间,从学徒一步步成长为技师。两年前,她听说在老道外景阳街改造后筹备复业的天津包子铺招聘面点女工,年龄放宽到60岁。经过面试,杜玉萍不仅被包子铺高薪聘用,店家还为她连租了两年的民宿。“哈尔滨文旅火爆出圈,餐饮业发展迅猛,我想回家乡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现在的她每天过得都很充实——自己的特长创造了价值,“心里别提多敞亮了”。
天津包子铺是百年老字号“老都一处”旗下企业,聘用银龄员工一直是这家百年老字号的传统。“老店、老人,更有老味道。”老都一处董事长冯平说,店铺会聘用有技术的银发一族当顾问。在他看来,银发员工技术扎实、珍惜岗位、稳定性高,还特别敬业。他分享了一个细节:天津包子铺复业当天,正值“五一”假期,包子铺紧邻景阳街头的网红打卡点,客流爆满。得知饭店忙不过来时,本来不当班的一些大龄员工们全都自发赶到店里帮忙包包子,一直到后半夜饭店打烊。“那天太累了,大家也只在店内的椅子上眯了一会儿。我清楚,大伙儿就是想为店铺出一份力。”冯平说。
退休政工干部
不断学习技能求职“如鱼得水”
四年前,55岁的许仪晶从哈市一家国企政工干部的岗位上退休。之前,她是企业里的“运动健将”,擅长长跑,还多次拿过冠军,身体特别好。退休第一天,她就给自己定下目标:“绝不能‘躺平’。”她怕闲下来后与社会脱钩,要“继续学习”才有助于身心保持状态。
许仪晶很快投入到求职大军中,参加各种线上、线下招聘会,并提交精心制作的简历。她将目标定位在“文员、教培、物业管理”这三类上,先是成功入职禧龙陶瓷大市场内的“肆海钉业”做内勤,月薪3000元。“工作性质和我退休前的差不多,每天面对电脑输入客户信息、整理业务档案、接打电话处理退换货等。”这份工作让她很满意,老板也器重她,经常夸她:“姐,你在国企工作过,懂得比我们多,真是不用我操心。”两年后,因企业撤店外迁,许仪晶离职,但很快又找到了新工作。
四年多来,许仪晶的“就业地图”颇为丰富:从肆海钉业内勤,到南极批发市场配货,再到文化培训学校当教务、物业公司物管员,同时还兼任社区网格员。虽然换过多次工作,但每次都能顺利入职。
分析原因,许仪晶坦言:“曾经的国企员工身份、身体健康、会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这都成了我的加分项。但我认为,关键是退休后技能不能落伍,不能让这个时代落下。我退休后就一直在不断学习适配岗位的新技能,人的精神头儿也不一样了。”有一次,她结合20多页文件内容,用半天时间制作了几十页的PPT。虽然任务紧,她最终圆满完成,受到领导表扬。许仪晶换工作也有自己的“定位”:“50多岁体力确实不及年轻人,但只要有学习精神、有一技之长,总会找到适合的岗位。”
高技能型人才
凭技术到哪都是“香饽饽儿”
高技能型人才的“技术家底”,为银发就业开辟了更宽广的赛道。张军是哈市一家国企的资深技工,所在的车间因技术改造,业务量减少了,去年底他选择离职。50多岁的他,凭借高级焊工证、特种设备操作证等多个技能证书开始跑招聘会。今年11月初,一家他离职前曾合作过的民营企业主动向他抛出橄榄枝,聘请他担任技术指导,给工人们做技术“传帮带”,“工资比我之前还高”。
一技在手,工作不愁。原力量是某国企改制前的工程师,在临退休半年前就被一家民营企业“盯上”了,邀请他退休后担任高级工程师,月薪过万元,进行设备维护或技能传承培训。原力量被这家企业诚意打动,一退休便果断签约。如今,66岁的他依然和年轻技术员一样,活跃在哈尔滨的产业一线。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不少“银发力量”正以经验、技艺与热忱,打破人们以往对他们“退休即闲置”的刻板印象,他们凭借一技之长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的“续航”,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沉稳而持久的力量。

扫码 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