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禄 张利
当松花江的浪涛凝结成静穆的银带,当第一片雪花吻上中央大街的方石,哈尔滨的冬天便踩着凛冽的风来了。
这座被冰雪包裹的城市,从不是寂静的冰封之地,而是以冰为笔、以雪为墨,在-30℃的天地间,书写着冰火交织的温情、童话降临的幻境、自然馈赠的欢歌、全民涌动的活力、冷热交织的酣畅。每一瞬间都藏着冰城独有的灵魂。
驭冰之寒 冰火两重天
哈尔滨的冬天,是被严寒定义的。清晨推开窗,呵出的白气瞬间凝成细碎的霜花;屋檐下的冰棱如水晶剑般垂挂;松花江面上的冰层厚得能承载起喧嚣的人群与飞驰的冰车;连空气都带着棱角,吸进肺里像撒了把碎冰。
本地人早已习惯这样的严寒,裹着厚重的羽绒服在街上疾行,睫毛结上了白霜也步履不停;游客们把自己裹得像粽子,缩着脖子却满眼好奇,指尖冻得通红仍忍不住伸手去接飘落的雪花。中央大街卖烤红薯的铁桶冒着滚滚热气,甜香混着焦香在寒风里弥漫。冰雪大世界的志愿者们举着保温桶免费发放姜茶,捧着纸杯的游客呵着气,暖意从喉咙滑进胃里,瞬间驱散了寒意。民宿老板总会提前把暖气烧得足足的,进门就递上滚烫的红茶,看见客人鞋子湿了,转身就拿来烘干器;出租车司机得知游客要去看冰灯,会主动帮忙指认最佳观赏点。
最动人的暖意藏在市井的缝隙里。雪夜的公交站,穿貂皮大衣的阿姨看见学生冻得跺脚,默默往他手里塞个暖手宝;早市上,卖冻梨的大爷教南方游客化冻梨的方法;冰雪节的工地上,工人们顶着寒风雕刻冰雕,路过的市民自发送来热包子。这便是哈尔滨的冰火哲学:天越冷,人心越热;冰越厚,温情越浓。当冰雪大世界的冰灯在夜幕中亮起,万家灯火与漫天星光交相辉映,寒夜里的暖流便顺着街巷流淌,将这座城酿成一杯温热的酒。
融冰作景 童话世界般
若说严寒是哈尔滨的风骨,那冰雪景观便是它的霓裳。每年深冬,松花江畔的采冰人便开始忙碌,巨大的冰坨被起重机吊起,运往城市的各个角落,经过工匠们的巧手雕琢,化身为一个个梦幻的童话场景。
冰雪大世界仍是这场童话盛宴的焦点。今冬冰雪大世界的面积从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总用冰用雪量达40万立方米,均为历届规模之最。大量精美的冰雕、雪建作品,融入多元科技元素,强化互动体验,游客可看到各国地标性建筑、童话IP等造型的冰雪景观。超长的大滑梯由整块冰打磨而成,坐在垫着麻袋片的滑板上一松手,瞬间便冲进一片雪白的世界,尖叫声与欢笑声在冰谷里回荡。梦想大舞台延续了互动狂欢万人蹦迪的主题;新建的雪地温泉营地,增加雪地大闯关、越野滑雪等项目,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游玩需求。
冬日伏尔加庄园的雪景带着欧式的浪漫。俄式木刻楞房子上面厚厚地覆盖着绵白糖般的积雪;湖边的白桦树挂满雾凇,枝条如玉丝般垂落,微风拂过,银屑似的冰晶簌簌飘落。午后的阳光穿过雾凇,在雪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坐在庄园的咖啡馆里,隔着玻璃窗看雪花慢悠悠地飘,桌上的热咖啡冒着热气,时光仿佛都慢了下来。
夜晚的哈尔滨是童话的高潮。老道外的冰灯长廊十分吸引人,孩子们牵着父母的手漫游其中;兆麟公园的冰灯展上,各式各样的作品呈现着玲珑和精巧,灯光透过冰面折射出五彩的光芒,照得游人脸上都泛着柔光。走在这样的夜色里,脚下踩着咯吱作响的积雪,身边是晶莹的冰景,连呼吸都变得轻盈,仿佛自己也成了童话里的主角。
破冰寻鲜 冬捕庆丰年
哈尔滨的冬天,从不缺自然的馈赠。当湖面结起厚厚的冰层,冬捕便成了最热闹的民俗盛宴。每年冬至过后,渔民们便开始准备冬捕,先是在冰面上选址、打眼,再用马拉着绞盘将大网缓缓沉入湖底,一沉便是两三天,等待着鱼儿在网中聚集。
一赶上冬捕,十里八乡的人就会赶来围观,冰面上挤满了人,大家跺着脚、搓着手,期待着鱼跃冰面的瞬间。渔民们穿着厚重的棉袄,围着供桌整齐站定,年长的渔把头端起酒碗,高声念诵祭文,祈求爆网。随后,他将酒洒在冰面上,再用斧头在冰眼旁敲三下,高喊“起网喽”,而后十几名渔民便齐心协力拉动绞盘,粗粗的渔网顺着冰槽缓缓出水。起初,网里只有零星的小鱼。突然,有一条大胖头鱼跃了出来,银闪闪的身子在阳光下格外耀眼。紧接着,越来越多的鱼被拉出水面,鲫鱼、鲤鱼、白鱼在冰面上蹦跳着,溅起的水珠瞬间凝成冰粒。
渔民用抄网把鱼捞进筐里,沉甸甸的鱼筐堆成小山,买鱼人立刻围了上去,“给我来条大的”“这鱼真新鲜,带着冰碴呢”。渔民们笑得合不拢嘴,虽然脸被冻得通红,却难掩丰收的喜悦。
冬捕的热闹不仅在冰面,更在餐桌。附近的农家乐里,灶台早已烧得通红,大铁锅里装满了刚捕捞的鲜鱼,配上酸菜、豆腐、粉条,咕嘟咕嘟炖着,香气顺着锅盖的缝隙往外冒。客人围坐在灶台边,看着锅里的汤汁翻滚,听着柴火噼啪作响,等着炖熟的那一刻。鱼炖好后,掀开锅盖,乳白色的汤汁冒着热气,夹起一块鱼肉,入口即化,鲜得让人眯起眼睛。
踏冰而舞 全城动起来
作为中国现代冰雪运动的发源地,哈尔滨的冬天,是被运动点燃的。百余年的冰雪运动历史,早已融入哈尔滨人的血脉,成了刻在骨子里的习惯。而2019年初建起的10处气膜冰上运动中心,更让这份热情有了扎根的土壤。这些形似巨型充气帐篷的场馆,内设标准冰场,冰球、速滑等项目皆可开展,部分场馆还在公益时段免费开放,让冰雪运动触手可及。
2025年举办的第九届亚冬会,让哈尔滨这座“双亚冬之城”的冰雪热潮全方位爆发。各类青少年冰球赛、冰上运动会接连开赛,连老人都组队加入冰壶体验营。专业冰场里,运动员们疾驰、跳跃、旋转,延续着“冠军摇篮”的荣光;松花江畔的天然冰场更热闹,老人抽得冰尜嗡嗡作响,孩子坐着爬犁飞驰欢笑,年轻人滑着冰刀风驰电掣,冰面被划出一道道活力的痕迹。
正如哈尔滨人常说的“冬天不上冰,等于白过冬”,从百年前的第一块冰场,到如今遍布全城的运动场馆,从专业赛事到全民参与,这座城用冰雪点燃了人们的运动热情,让寒冷的冬日始终涌动着滚烫的活力。
品冰之味 冷热皆香甜
哈尔滨的冬天,连味道都是冰火交织的。这里的美食,既有驱散严寒的热乎硬菜,也有挑战寒冷的冰爽小吃,冷热碰撞间,成就了独有的冬日滋味。走在街头,寒风里总能闻到各种香气,逗引着人们的味蕾,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
热菜里,铁锅炖大鹅是绝对的主角。农家乐的大铁锅里,先放上焯过水的大鹅,再加入土豆、玉米、豆角,倒上秘制的酱料,盖上厚重的木盖,用柴火慢炖。炖上一个小时后,掀开锅盖,香气瞬间扑面而来,鹅肉炖得软烂脱骨,土豆吸满了汤汁,入口即化。食客们围坐在灶台边,边吃边聊,锅里的汤汁咕嘟作响,热气顺着喉咙下移,全身都变得暖暖的。
冷食的魅力更显独特。中央大街上的马迭尔冰棍是必吃的美食,无论多冷的天,都能看到有人举着冰棍吃得津津有味。冰棍用鲜奶制成,口感绵密,甜而不腻,咬一口下去,冰凉的滋味在舌尖化开,甜味带着奶香慢慢扩散,虽然冻得牙齿打战,却让人欲罢不能。冻梨和冻柿子是哈尔滨人的冬日标配,把梨和柿子放在室外冻硬,吃的时候用冷水解冻,冰壳化掉后,咬开一个小口,吸吮里面的汤汁,甜丝丝、凉冰冰,清热又解腻。冰糖葫芦则是孩子们的最爱,红彤彤的山楂裹着晶莹的糖皮,咬一口嘎嘣脆,酸与甜在嘴里交织,而后徐徐绽放,让人瞬间清爽起来。
除了这些,哈尔滨的冬日美食还有很多。烤冷面是街头的网红小吃,摊主在铁板上煎好冷面,打上鸡蛋,再加入香肠、洋葱、香菜,刷上秘制酱料,卷起来切成段,咬一口咸香可口,还带着韧劲。俄式西餐也不容错过,红菜汤酸甜开胃,罐焖牛肉软烂入味,列巴带着麦香,配上格瓦斯,别有一番风味。这些味道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哈尔滨的烟火气,也让寒冷的冬天变得温暖且值得期待。
当一缕夕阳照在冰雪大世界的冰雕上,给晶莹的冰面镀上一层金边,哈尔滨的冬天便在光影与烟火中绽放。一座被冰雪包裹却热血沸腾的城市,一首用严寒与温暖谱写的冬日恋歌,让人来了就不想走,走了也念念不忘。
“尔滨”的冬天在等你。
与您约稿
本版以呈现哈尔滨风情风貌、展现哈尔滨特质魅力、传承哈尔滨城市温度为主,以随笔、散文、杂感等不同文体,对文化多元、风貌独特、底蕴深厚的哈尔滨,作出形象、深刻、诚挚的解读。力求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民间记录,打捞、梳理出这座城市的记忆碎片和人文脉络。
稿件字数1000-3000字,可配发若干老照片,并请注明姓名及联系方式,发至邮箱3856152838@qq.com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