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杰生活照。
林晓杰曾是风靡一时的“挂历女郎”。
林晓杰在《四喜》中饰演养母岳秀娥。
林晓杰在《漫长的季节》中饰演“王阳妈”。
□本报记者 高云
一个和善、有点小唠叨的妈妈,看到自己的女儿被婆家人轻视时,秒变泼妇,像护崽的老母鸡……正在央视八套热播的电视剧《四喜》中,“刀子嘴豆腐心”的养母岳秀娥击中了无数观众的心。她带着东北味儿的唠叨、藏不住的关心,让人想起自家长辈。饰演岳秀娥的哈尔滨籍演员林晓杰,用“不演而演”的演技,将一个小人物演成了荧屏上的光。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位花甲之年的“剧抛脸”演员,人生比戏剧更跌宕——从上世纪珠影厂当家花旦、最红的“挂历女郎”到海外打工者,再到凭借《漫长的季节》中“王阳妈”一角惊艳回归,她的人生宛如一个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
饰演“比亲妈更亲”的养母
好不容易拉扯大了养女,孩子刚入豪门就死了丈夫,亲生父母出现要“抢女儿”……《四喜》中,岳秀娥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她对养女比亲生儿子还好,但又违背领养时答应的“会带孩子见亲生父母”的承诺,对于上门认亲的人反应非常激烈。林晓杰坦言,最初觉得这个角色不讲信用 ,不理解她藏起养女亲生父母地址的行为。但深入了解一些领养孩子的人以后,发现很多人都怕亲生父母来抢孩子,甚至会因此搬家。“岳秀娥的做法其实是源于恐惧——怕失去女儿。她在艰难的条件下养大孩子,觉得困难的时候亲生父母没来要孩子,现在孩子大了却来要,这是来占便宜。”岳秀娥的挣扎与纠结,恰恰折射出母爱的复杂与真实。
一场与亲家争执的戏,按照剧本的设计应该是“收着演”,但林晓杰看到对方看不起自己的“孩子”,演着演着情绪就爆发了,“我捧在手心里的女儿被人欺负,忍不住就想冲上去!”林晓杰这种对角色的感同身受源于对母亲身份的理解,爱可以藏在眼神里、动作中,甚至一句嗔怪里。与饰演女儿的童瑶初次见面时,对方第一句就叫“妈”, 林晓杰和“女儿”的许多互动都不是彩排好的,和对方聊着聊着,一不小心就眼泪汪汪的,“想到孩子受了这么多苦,心就揪着疼。”她说。
从哈尔滨走出的“挂历女郎”
林晓杰的青春是一代人的视觉记忆。1962年生于哈尔滨道里区的她,从小热爱文艺,十几岁就考入哈尔滨评剧团,后来又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成为珠影厂当家花旦。上世纪80年代,林晓杰是红极一时的明星,22岁就凭《乡民》提名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出演过《人生没有单行道》《幸福不是毛毛雨》等多部爆款电影,被称为当时“珠影厂十二钗”之一,街头报刊亭全是她的杂志封面,是风靡一时的“挂历女郎”。
事业巅峰时,她偏偏不走寻常路。1990年,一句英文不会的林晓杰孤身闯荡澳大利亚,当红女演员从云端跌入尘埃,剪线头一件赚一毛钱、在牙医诊所当护士、在文化社做DJ……“那时年轻,拿得起放得下,不觉得苦。”说起当年打工的经历,林晓杰轻描淡写。林晓杰生下儿子以后,她息影23年,转行做起泳装生意,从设计师到销售亲力亲为。生意做得不错,但内心表演的火种从未熄灭。2014年,回上戏参加同学聚会时,被老师同学一句“你怎么轻易放弃演戏了,多可惜。”说动了心。50多岁了,她毅然回归:“孩子长大了,我想为自己活一次。”
从澳剧《罗家》到好莱坞电影《别告诉她》,她一步步找回状态。2023年,《漫长的季节》中饰演“王阳妈”,一场儿子去世后“笑着招待客人”的戏,被网友评价“可堪封神”,她隐忍的表演让观众泪崩,那其实是岁月赋予的感知力。
林晓杰的弟弟早年意外离世,她亲眼看到过母亲那种超乎寻常的反应,让她终身难忘,也给到了她日后表演上的启发,“人在巨大悲痛中往往是麻木的。”这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让她的表演超越了技巧,甚至有观众以为“王阳妈”不是专业演员,“这是从哪儿冒出来的东北大姨?”而在电影《小小的我》里,她饰演的成都“活力外婆”陈素群,演技细腻、自然,一举斩获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最佳女演员奖。
“哈尔滨女儿”为家乡自豪
尽管旅居海外多年,林晓杰始终是“地地道道的哈尔滨女儿”。每年回国,她必回哈尔滨陪伴家人朋友,中央大街的啤酒屋、江北大剧院的建筑、路边的大拉皮儿,都是她心中家乡的符号。“今年回去,我特自豪!哈尔滨变得那么美丽,带着朋友尝格瓦斯、品啤酒,那种热闹和亲切,是任何城市都无法复制的。”
她笑称自己“虎”:“哈尔滨人骨子里有股劲儿,敢闯敢试。年轻时觉得世界很大,输得起,就跟着感觉走。”但无论走多远,哈尔滨始终是她的情感锚点,“回到这里,见到两小无猜的朋友,吃着麻酱拌的大拉皮儿,才觉得真正回家了。”
如今,林晓杰依然活跃在国内外影视圈。她说自己10岁时就确定,“这一生最理想的工作是表演。”笑言别人退休后是打麻将、旅游,“我就爱演戏。每当和对手演员碰撞出火花,那种满足感无以言表。”从《漫长的季节》到《小小的我》,再到《四喜》,她用一个个小人物证明:演员的生命力从不限于年龄,这位“哈尔滨女儿”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关于热爱、勇气与回归的精彩大剧。图片由被采访对象提供

扫码 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