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
不少老年人会在体检报告中看到“结节已钙化”“囊肿伴钙化”的提示,难免心生疑惑:钙化到底意味着病情稳定了,还是潜藏着危险?
常见的几种钙化
血管钙化 最需要警惕的类型。钙盐沉积在血管壁,会使血管变硬、变脆,增加高血压、心梗、脑中风的发生风险。
结节内钙化 常见于肺、甲状腺等部位的结节中。粗大、环形的钙化常为良性标志,多是炎症愈合后留下的瘢痕,而细小、沙粒样的簇状钙化,则要警惕恶性可能。
囊肿壁钙化 肝囊肿、肾囊肿的囊壁钙化,多因为长期刺激,通常是良性的。
心脏瓣膜钙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瓣膜会出现退行性变化,可能导致瓣膜开关不顺畅,进而出现钙化。
不同部位的钙化要注意
乳腺钙化:警惕“簇集小钙化”。乳腺钙化多为良性,但细小、形态不规则且簇集的微钙化与早期乳腺癌关系密切,应在医生指导下作进一步评估,切勿忽视。
甲状腺钙化:看“大小”辨风险。微小钙化通常与甲状腺癌有关,但也无需恐慌,医生会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如果钙化比较粗大,通常可以放心,这多与良性疾病有关。
肺结节钙化:从“形态”看良恶性。如果肺结节像“洋葱皮”或“爆米花”一样钙化,通常为良性,多见于陈旧性肉芽肿、错构瘤。但如果是偏心、点片散在或形态不典型的钙化,就要警惕了。肺部钙化大多与旧病有关。如果钙化不规则,就要接受进一步检查,排除肺癌等疾病的可能。
心血管钙化:关乎心脑血管健康。血管钙化与动脉硬化、心脏病等疾病密切相关。血管或瓣膜的钙化是动脉硬化的累积账本。研究表明,血管钙化严重的人群,未来发生心脏病的风险明显增加。所以,有心血管钙化的人要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评估是否需要用药预防。
其他常见部位钙化:这些情况不用慌。肝血管瘤常被发现于体检中,只要影像学表现典型,通常无需处理。部分病例可见“静脉石”样点状钙化,多提示纤维化后的陈旧改变。前列腺钙化并非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标志。病理与影像学研究提示,良性前列腺疾病中也常见钙化,但患者如有排尿困难、直肠指检异常,就要进一步评估。
□单海燕
给老年人的建议
1.正确认知科学处理 大多数钙化是良性的,但少数钙化是疾病进展的信号,不能直接忽略,需先明确性质,必须由医生结合影像学特征判断。
2.良性钙化也要时常监测 随访的目的是监测钙化是否有新变化。比如,甲状腺结节钙化的患者,每6-12个月应做1次超声检查。
3.科学补钙,管好“三高” 老年人每日钙的摄入量应控制在800至1000毫克,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果老年人合并“三高”,必须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