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报手机记者” 陶滨 摄
工作人员调整制雪机。
□本报记者 李木双 文/摄
11月24日夜,寒风裹挟着碎雪掠过江面。在太阳岛雪博会的制雪现场,制雪组班长孙超裹紧工装紧紧盯着温度计,“得等到-10℃,这是开启人工造雪的‘黄金值’”。从当日21时起,他和同事就一直在等待……
直到25日凌晨1时30分,气温终于达标。一声令下,17台制雪机同步轰鸣,万千雪粒裹挟着白雾喷涌而出,在灯光映照下如银龙穿梭,瞬间将园区变成梦幻雪域。这场通宵达旦的制雪坚守,拉开了第38届太阳岛雪博会的序幕。记者也在现场见证了哈尔滨人对冰雪艺术的极致坚守。
双重严苛标准
-10℃的坚守+饮用级净水保障
“雪雕要立得住、美得久,雪的品质是根本。”入行17年,孙超对“好雪”的标准了如指掌——纯净无杂质、硬度够扎实。这离不开“持续低温”和“饮用级净水”的双重保障。
气温是绝对的硬指标。孙超对此经验丰富:“必须持续稳定在-10℃以下,雪粒才能压实成型,不然雪质太软,雕完容易坍塌。”为此,他和团队成员时刻关注室外温度,每小时记录一次现场气温,生怕错过最佳造雪时机。“最近气温其实并不完全达标,好在现在制出的雪是用来铺垫场地。”孙超告诉记者,“底雪”就像给地面铺地毯,隔绝尘土,后面的雪才够纯净。
温度能让水变成雪,而优质的水是造就完美无瑕的雪的必要条件。为了杜绝黑尘等异物导致雪雕吸热融化,雪博会专门修建了长80米、宽30米、深1.5米的循环净水池,每一滴制雪用水都经过多层过滤,达到直饮标准后才送入制雪机。“池水循环流动不会结冰,哪怕是-30℃,也能保证供水不断。”孙超说,雪的洁白度直接关系到雪雕观赏效果,一丝杂质都不能有。
风雪抢修攻坚
与严寒博弈 制雪不停歇
如果问孙超最担心的是什么,那一定是“最怕机器出问题耽误进度”。
高寒天气给制雪带来重重考验,“防戗风、查冻管、保电”成了团队的必修课。风向突变时,制雪机逆风喷雪会被雪掩埋,20多个工人要合力转动十几台机器转向,需要一个多小时。有时候刚完成转向,天亮了气温升高,只能停止制雪。低温下,水管易结冰堵塞,他们每隔半小时就沿线巡检,用手摸、用棍敲,即便指尖冻得发紫也不松懈。
现实总是怕什么就来什么。制雪机运行不久,个别机器突然发生故障。孙超赶忙带着工人将制雪机上的雪扫开、抢修,保障制雪工作继续进行。
“最怕断电,一旦断电,所有机器都会停摆,对制雪工作的影响极大。”在孙超看来,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气,根本算不上冷。到了深冬时节那才叫冷,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能瞬间穿透他们穿的3层棉衣。每隔一小时,就得安排一人出去检查机器运行状况。很多人回来时,皮肤被热空气刺激得奇痒难耐,手上、耳朵上都生了冻疮。“雪博会一年比一年火爆,看到全国游客都喜爱我的家乡,再苦也值得。”说话间,孙超搓了搓冻红的双手,目光望向漫天飞雪的园区。
雪域焕新升级
业态多元融合 服务贴心周到
在孙超和同事们奋力制雪的背后,本届雪博会也在全力展现哈尔滨冰雪文化的魅力,计划将“冰天雪地”转化为一场“诗情画意”的文旅盛宴。
今年,园区采用“7个主题景观区+2个打卡拓展区”的“7+2”布局,260余处赛事及艺术雪雕星罗棋布。这里既有国际、国家级雪雕赛的专业比拼,又有萌宠互动、冰雪婚礼、研学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200余个游乐项目,让游客能够沉浸式感受冰雪的独特魅力。
依据规划,园区在游览路线上每隔3分钟便设置一处暖屋。推开门,热饮的香气扑鼻而来,能瞬间驱散满身的寒气。文创小店内,冰雪主题的手工艺品精致美观,蕴含着哈尔滨的民俗风情。特色美食区里,锅包肉、烤红薯等热气腾腾的美食,让人们的舌尖也能感受到冬日温暖。“我们优化了游览路线,让商业服务点位与雪景完美融合,确保游客玩得尽兴、吃得开心、购物放心。”工作人员介绍。
25日7时许,记者离开时,制雪现场依旧一片繁忙。接下来,从在寒夜中坚守的制雪人,到精雕细琢的雪雕师,每个人都将为展现哈尔滨的冬季魅力全力以赴。这座因冰雪而充满活力的城市,正以第38届太阳岛雪博会为契机,让每一片雪花都饱含诚意,让每一处景观都尽显匠心。他们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海内外游客,让冰雪成为连接世界的文化桥梁,让世界领略哈尔滨的冰雪深情与城市温度。

扫码 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