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实验室”短视频截图。
范志武和林子敬实地调研。
□本报记者
王坤 文/摄
范志武熟练地架起手机,很快调整好直播镜头的角度。在哈尔滨道里区西十三道街东和昶1917宽街文化复合体,她与搭档林子敬把这座百年老建筑里的文化IP“宽街夜话”,一路从今年夏天做到入冬。从每周末19时30分开始,每期平均时长接近两小时,每一次直播前,他们要花上比正式直播多一倍的时长,来对嘉宾进行前期深入采访。57岁的范志武是哈尔滨媒体记者出身,56岁的搭档林子敬则是一名走南闯北多年的商业策划人。“我们俩人加起来都超过110岁了。”林子敬告诉记者,他管他们这对“60后”新媒体组合,叫“百岁搭档”。
一部手机,两个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拍摄,无数个深夜剪辑……今年3月,从探访老建筑到为城市献策,“百岁搭档”创立了视频号“创意城市实验室”,用脚步丈量家乡。短短数月,从无人问津到流量与话题影响力的双重破局,他们以每周一期甚至更高频率,将短视频做成“冰城智囊”。
做到第二条就爆了
一条视频推出次日突破20万+
在“创意城市实验室”视频号近90期视频中,第一条“炸街”的是今年3月16日推送的,标题为《新市街·1898步行街区,能否成为哈尔滨旅游文化新地标》的视频。在这条近10分钟的视频里,范志武和林子敬操着一口东北普通话,一边讨论,一边体验,为花园街区文旅融合提出新构想——以“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官邸”为起点,向西大直街、红军街延伸至海关街和马家沟河合围区域,将这个街区定位为以“俄罗斯园林”为特征的花园式文旅空间,打造成一个有故事的中东铁路主题步行街区。同时联动哈工大中俄校区和马家沟河生态带,使其成为南岗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步行街。
当时正值哈尔滨春季文旅宣传伊始,这条令人耳目一新的视频推出次日流量就突破20万+,一下子吸引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各个城市的网友,对哈尔滨城市文旅展开上千条大讨论。令范志武和林子敬意外的是,相关部门很快与他们取得联系,对视频表示关注的同时,邀请他们一同参与文旅相关工作的讨论。半年后,备受关注的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彩。“当时怎么也没想到,视频做到第二条就爆了。”范志武和林子敬回忆:“现在其实也总结不出来是为什么,有点儿措手不及。”
从拍老建筑转型
视频发布观点为城市发展献策
“创意城市实验室”的前身是范志武和闺蜜创办的“岁月投影”。最开始,两个老建筑迷把她们第一次试水新媒体短视频的核心,放在了“讲述老建筑”上。动力特别简单:“年轻人都在玩视频,我们也试试,别落后于时代。”但她们很快就发现,哈尔滨以老建筑闻名,这是这座城市的骄傲,做老建筑视频的人自然就非常多,此类视频同质化严重。
转折出现在范志武与林子敬的老友重逢,他们俩相识了30年,林子敬早年在商场做经理时,范志武曾是采访他的记者。“一听说范老师在做短视频,我就想,我们俩高度默契,这是其他人不具备的。”为了把账号迭代升级,范志武和林子敬找来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各行各业的老友凑在一起,开了好几场“座谈会”。遗憾的是,很多人因种种原因相继退出,最后只剩下范志武和林子敬。他俩觉得:“大家的初衷是好的,这些思想碰撞出的火花,不能浪费。”
为了能实现一直以来的梦想,林子敬更加积极主动。在他看来,拍城市人文历史的视频很多,但“能够输出观点的很少”。他和范志武一拍即合,决定将账号“岁月投影”升级为“创意城市实验室”——不做雷同介绍,也不讲故事,只做观点输出,要做一个能为城市发展献策的智库型视频号。
两人性格都“强势”
经常为选题争论得急赤白脸
今年3月份,天气依然很冷,但两个都很“强势”的人就选题急赤白脸地讨论着,又热火朝天跑到大街上去试拍。“那时候我俩几乎天天吵吵,经常推翻了一个又一个。但每次吵完,居然还能继续合作。”
每期视频都像一场“拉锯战”:林子敬负责前期考察和选题,范志武补充思路,两人反复争论。在道外头道街的一次拍摄中,两人为了“该建天桥还是地下通道”争论了一个月。最终林子敬拉着范志武实地走了三遍街巷才达成共识:“先不讲桥的事,只讲这条街的历史价值……”这种较真始终贯穿在这对“百岁搭档”身上。账号转型后,第二期视频意外爆火。这在范志武看来,正是大量“没有被看见的努力”,才使视频看起来虽然有些粗糙,但内容深度与影响力远超类似题材。
林子敬回忆,为了第二期那条视频,他曾提前调研了五六次,范志武则翻阅大量史料。他们后来复盘认为,这个爆款深入分析了哈尔滨众多历史建筑的改造潜力,提出将文化保护与商业运营结合的新思路——这种内容,容易引发网友共鸣。截至目前,账号将近90条视频中,有40余条是深度观点内容。
坚持不背词、不摆拍
每条视频都真实且近乎“原始”
或许是因为媒体人的经历,范志武对视频的拍摄原则近乎原始——不背词、不摆拍。即使实地考察五六次,正式拍时手里只有一个拍摄计划。“不用脚本,即兴对话,没有提词器,没有后期配音。”
这种即兴发挥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吸引了越来越多粉丝的关注,也增加了后期剪辑的难度。范志武坦言,她一开始对技术一窍不通,全部用手机剪辑,从两小时素材剪出七八分钟成片,经常熬到凌晨两三点,一条视频剪好几天。但最终,她把剪辑的活儿攻克下来,因为“剪辑更能体现我想要表达的思想。”很快,她又学会了如何加字幕,用各种剪辑技巧弥补拍摄遗留的问题。而她和林子敬也越来越默契,只要一开拍,感觉就全上来了。
目前,“创意城市实验室”每条视频的自然流量,稳定在过万。在林子敬看来,他们以长视频为主,流量不是他们追求的唯一目标。账号的粉丝画像清晰:政府机关人员、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学者和热心市民……随着作品越来越多,他们走在街上会被市民认出来,也开始以短视频博主的身份,被邀请参与很多部门和团体的座谈会。“我们很少删评论,不怕批评,也欢迎不同声音。”在范志武看来,“好选题是拿腿跑出来的,只要是对哈尔滨好,跑再多也很值得”。
直播“宽街夜话”
从“理想国”到文化共筑者
在东和昶1917宽街文化复合体全面开放一个月后,今年8月,范志武和林子敬受主理人宋兴文邀请,为这座百年老建筑做一个文化IP。初衷源于宋兴文对哈尔滨夜晚独特的文化观察与深厚的“院子情结”。在他看来,当夜晚百年老街中央大街的喧嚣散去,月光与灯光洒在面包石上,百年老建筑的红砖泛着温润的光,喧嚣过后的城市宁静与沉淀,才是哈尔滨真正的魅力与魔力。宋兴文希望为老建筑注入“当下的呼吸”,希望营造一种 “沉浸式对话场域”,通过“空间叙事+实物展示+口述历史”的三维呈现,让历史建筑成为“内容发生器”。
林子敬坦言,真正打动他和范志武的,正是宋兴文的理想主义。“创意城市实验室”之于他们俩,是“理想国”,就像东和昶1917之于宋兴文是一样的。相比短视频,视频访谈直播是“另一种维度的难度”,话题始终围绕“如何让城市更美好”,不只是讲故事,更要寻找宏大时代中的个体叙事,要有社会共性。
选择嘉宾的标准也从“有趣的人”转向“有深度的人”,如冰雪文化专家、历史学者、建筑学者……访谈的内容,逐渐从讲述个人故事转向探讨城市发展议题。在初雪后启动的冰雪文化那期夜话中,他们通过嘉宾的讲述,还原冰雪环境如何从生存挑战转化为文化资源,让人们触摸到冰雪狂欢背后的方法论。这种尝试,实现了历史与当代的对话,让时空折叠产生的张力,成为哈尔滨冰雪传统与国际基因的证明。
哈尔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与人文资源。这也为包括范志武、林子敬、宋兴文在内的无数本地创作者,提供了发展空间。目前,越来越多的粉丝会专门跑到直播现场去听,线上同步直播,传播闭环既保留了传统沙龙的深度,又利用了新媒体的广度,让城市文化的生命力,可以不仅存在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更蕴藏于每个个体对家乡的深情与洞察里。

扫码 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