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女士母亲被推销购买的“特医食品”一罐500元。 如今保健品推销乱象屡见不鲜,一类名为“特医食品”的产品,正逐步取代着保健品的地位,成为不良销售人员围猎老年人的“新概念”。明明是为病人设计、需要专业指导才能服用的产品,却被包装成了普通人也能随便吃的补品,在掏空老人钱包的同时,还可能因为服用不当对老人的身体带来不利影响。
没病也没灾
买“特医食品”花三千元
每次打开壁橱,看到那几个“蓝白罐”,谢女士都会头疼不已。年过七十的母亲喜欢去艾灸馆,以前只是在那儿做做理疗,可没想到,老人后来开始往家里“带货”了。
据母亲说,她买这个东西叫“特医食品”,一共买了6罐,花了2980元。谢女士此前并没有听过“特医食品”的概念,母亲则把她从艾灸馆工作人员那儿听到的话转述了一遍:“一个人平常吃饭,很多营养是补充不上的,必须吃‘特医食品’才能把该补的营养补上。”
听到这种话术,谢女士的第一反应是艾灸馆硬编了一个概念来忽悠老人。可她上网一查,确实是有“特医食品”这回事。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网站上,也能够查到母亲购买的这款产品的注册信息,它确实属于“特医食品”。
但问题在于,“特医食品”的全称是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它指的是,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也就是说,“特医食品”虽然能够补充营养,但并不是为健康人群设计的,而是为患病人群设计的产品。
“我妈的身体没病没灾,平时三餐的饭菜种类也挺丰富,哪用得上吃这个来补充营养?”更让谢女士无奈的是,母亲愿意购买的原因,不仅是认为产品能补身体,还在于艾灸馆的人说,这款产品只有医院里“主任级别”的医生才能开出单子让病人吃,他们是有特殊渠道才弄来卖给老人的,要买得抓紧时间。
艾灸馆的推销话术,只需上网一查就不攻自破。谢女士发现,这款产品根本就不是什么医院才能开的“非卖品”,普通的网购平台就能买到。而母亲买来的这6罐,折合下来一罐要500元,网购平台卖的一罐才400元出头。
谢女士把自己的经历发在了社交平台上,引来了不少网友的共鸣。大家的父母要么也喜欢去艾灸馆,要么是被人拉进了销售群,最终的结果,都是以昂贵的价格购买了“特医食品”。谢女士无奈地表示,“特医食品”有它的用处,但在推销人员的手中,它已经变成了忽悠老人的“新概念”。
服用需指导
销售却告知食用方法都一样
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特殊食品分会常务副秘书长李琪介绍,“特医食品”比较常见的应用场景是术后。有些病人做完手术需要补充营养加速恢复,就可以吃“特医食品”。在李琪看来,身体健康、没有营养缺失的普通人,没有必要吃这类产品。根据相关规定,“特医食品”应当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使用。老人该不该吃“特医食品”,该吃什么、吃多少,需要评估后才能给出建议。
而谢女士的母亲,在购买“特医食品”时并没有获得医生或营养师的评估或指导。销售人员告诉所有老人的食用方法都是一样的,每天早晚从罐子里取一平勺,兑到温水里喝。
传销式拉客
推广产品有专门话术
除了线下药店和网购平台,记者看到,还有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发广告推销“特医食品”。除了直接卖货,有人甚至还把“特医食品”称为“2025年最赚钱的项目”,适合各类人群“零基础创业”。
记者以想要了解“特医食品”为名联系了一名销售人员,对方发来了一张图片。其中,“特医食品”被称为“食品界的天花板”,排在了一个金字塔状图表的顶端。
之后,记者又联系了另外几名宣传“特医食品”创业的销售,结果发现,他们推广的产品全都是同一款,颇似传销式拉客。其中一名销售,还给记者发来了如何推广产品的专门话术,里面有各种需要向客户重点回复、重点展示的“亮点”。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标识指南》,“特医食品”的标签和说明书中不得标注涉及预防、治疗疾病的词语。不得涉及明示或者暗示具有益智、增强抵抗力或者免疫力、保护肠道等功能性表述。而在销售给记者发来的宣传话术中,有不少内容都已经涉嫌违反规定,比如宣称这款产品的核心优势是“抗炎、强免疫,预防心血管病”“帮助缓解肠道炎症”等。据《北京晚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