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中老年人要“富养” 更要“精养”
  李萍在练习插花。
  安素琴在养老院慰问演出。
  孙守志在为小伙伴朗诵。
  7月4日本报5版刊发了《当一群“70后”遇上亚麻画》《老董的花式退休生活》两篇文章,文章中所介绍的数位中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引起了读者们的共鸣,他们称:有品质的晚年生活,才是幸福的晚年。
  □本报记者 董 琳
  现今,中老年人需要有品质的“富养”生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富养”,就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委屈自己,说通俗点,就是中老年人要舍得为改善生活状况多花点钱,过得富足些,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除了“富养”,中老年人更要“精养”。中老年人的“精养”可以有品位、有素养、有境界,比如奉献爱心的以老助老,体现了中老年人的境界;与兴趣爱好相同的小伙伴儿一起享受生活,体现了中老年人的品位;尽管年事已高也要学些新技能,更体现了中老年人的素养。这些中老年人“精养”的生活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壹
  以老助老的精神境界
  安素琴今年63岁,是位退休教师,大家都习惯称她为安老师。安老师多才多艺,性格开朗活泼,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热心肠。别看她已经退休了,可其实比上班的年轻人还要忙。安老师的女儿定居国外,多次想要接她去国外住,但都被她拒绝了,她说觉得在国外生活不习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里有她放不下的事业。
  2016年安老师与几个拥有共同爱好的姐妹组建了一个小型文艺团体,起初大家就是为了打发时间、自娱自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们受邀到一家养老院慰问演出。安老师自费买了慰问品,还专门编排了节目。当熟悉的旋律响起,安老师与几个姐妹穿着演出服走上舞台时,老人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安老师,她觉得养老院里的老人尽管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们缺少陪伴和文化娱乐生活。于是,安老师从此把艺术团的名字改为“梦之春”爱心艺术团,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加入到团里来,如今已有20多名成员。大家经常聚在一起,相互交流,还自编自导节目,在节假日里多次前往哈市各个养老院,为那里的老人们带去歌舞表演和喜剧小品。5年来,安老师带着艺术团的成员们进行了200余场慰问演出。唱二人转、演小品、说相声,虽然他们也年近古稀,没有专业功底,但无论是排练还是演出,绝对都不怠慢。
  安老师说:“天冷时,我们穿着单薄的衣服演出;天热时,我们满身是汗,那种艰辛难以形容。但只要演出成功,只要老人们开心地笑,这些所有的苦累都不算什么。”
  贰
  好心态决定“精养”晚年
  64岁的李萍大姐经常和姐妹们一起插花、喝茶、聊天。她说,她有一个二三十人的闺蜜小圈子,她们年龄相仿、兴趣相同,大都是同学,或者是几十年的好朋友,退休后的她们来往更密切了。李萍大姐说,不管人多人少,她们几乎每周都要聚一次,费用也都是AA制,每次都有不同的主题,大家在此也学到许多新知识,比如插花、茶艺、咖啡、服饰搭配等等。天气好的时候,她们还经常相约郊游、聚餐,每次都是开心满满。上个月,她们中的十多个人还组织到一起,去参观省美协举办的书画展,收获不小。
  李萍是位退休职工,老伴儿都说,退休后的她精神状态越来越好,而且越来越有品质,从自身的穿衣打扮到家里的居家摆设,都很讲究也很有情调。李萍说,“精养”晚年与金钱无关,而与心态密不可分。
  叁
  诵读声中感动周围人
  年近八旬的孙守志是哈尔滨春之声朗诵艺术团的一员,他年轻时就喜欢朗诵,喜欢看艺术家们在舞台上的精湛表演,一直觉得朗诵是很“高大上”的艺术。这几年,在同伴的引导下,他与朗诵来了一个亲密接触。
  从刚开始的吐字、音调、语速等基本功练习,到现在能声情并茂地表演作品,孙老付出辛苦的同时,也收获着快乐。他朗诵的作品《母亲是一种岁月》,感动了周围的小伙伴儿,这个节目也成了他的得意之作。
  从看别人朗诵到自己站在舞台上表演,孙老深深地体会到,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艺术更加不会苛求年龄。虽说他的表演与专业演员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这不妨碍他热爱朗诵,只要愿意学习,有一颗热爱表演艺术的心,每一次演出成功,他的心头都会涌上一股成就感。他说:“我在表演的同时,也在续演自己的精彩人生,为自己拥有充实的晚年生活而自豪。”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中老人的退休金并不是很高,但他们同样认同“精养”的晚年生活。事实上,现今的中老年人完全可以驾驭自己“精养”生活的主动权,像学琴、学摄影、演话剧等等。总之,中老年人一定要有爱好,不图成名成家,只求生活充实,这样的“精养”晚年才最快乐,这样的人生才最精彩。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