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民警深扒电信诈骗 这些套路要警惕

  本报讯(李欣蕾 记者 王骁)提到电信诈骗,人们往往都会有所警惕,民警天天通过各种形式提醒,但为什么还有人会上当?有时还会被骗得损失惨重?市公安局反诈民警跟你聊一聊,骗子为什么这么能忽悠,挺精明个人,怎么就会着了骗子的道儿。
  诈骗分子靠什么方法诈骗?
  诈骗起点千千万,万变不离一个“假”字。如果遇到陌生人要求转账汇款,人们都会断然拒绝,而诈骗分子所要做的,就是不停“假戏真做”,让受害人觉得“真”,进而答应诈骗分子的一切要求。
  假身份。树立一个假身份是诈骗的开始。他(她)可以冒充公检法人员、男(女)朋友、好同学、网络主播、理财师……然而他们的真实身份都只有一个——诈骗分子。诈骗团伙有完善的剧本,丰富的人设资料,一旦你对他们的“人设”产生了信任,就会忽略他们话中的疑点。
  假证件,假公文。为了博取受害人的信任,诈骗分子会出示一大堆证件文件:警官证、逮捕令……很多人在看到这些材料后,就会彻底丧失警惕心。
  假故事。假公文配上一个精心编造的故事,可以从理性和感情两方面对受害人进行“洗脑”。不管诈骗分子说得多么头头是道、天花乱坠,都只是为了最后的目的:骗钱!
  假平台,假App。假平台(App)多见于虚拟货币(如比特币)投资诈骗和非法赌博、直播网站、刷单诈骗等。犯罪团伙会先建立一个虚假的投资平台,诱骗受害人前来投资、下注或观看视频等。此类平台往往先以提现等蝇头小利“回馈”用户,一旦受害人追加大额投资,则动辄无法提现,或需要追加“保证金”,甚至整个平台凭空消失。一些非法App还会盗取用户手机信息,再通过曝光隐私威胁用户。
  假威胁。诈骗分子对受害人的“威胁”一般分为两种:配合诈骗过程的“表演”,和诈骗被识破后的“恐吓”。在行骗过程中,诈骗分子会不停警告受害人如果不执行指令,将会被拘捕、判刑。更有甚者,在已骗得受害人钱财后,还指示受害人联系家人声称自己被绑架要赎金,再次行骗。
  诈骗分子为什么能够得逞?
  诈骗分子的上述手段之所以能够得逞,是因为精准抓住了以下几点。
  恐惧心理。冒充公检法的诈骗,是在利用人的恐惧心理。在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人都是安分守己、合法谋生,突然被告知自己卷入重大案件会被判刑,第一反应就是害怕。当人处于恐慌状态时,往往无法做出理智的判断,只能一步步掉入诈骗分子的陷阱。
  贪财心理。投资类诈骗多利用人的贪财心理,很多人无法抵御高收益带来的诱惑,选择性忽略投资项目的可疑之处甚至违法风险。
  感情用事。在先谈恋爱再骗钱的“杀猪盘”中,骗子都会先耐心布局让受害人对爱情深信不疑,甚至在被骗取钱财后仍幻想着“他(她)还爱我,绝对不会骗我”。
  信息不对等。一个人不可能精通所有领域的知识,只要诈骗分子从你不了解、不熟悉的方向切入,一般人很难在短时间内判断真假。
  如何避免被诈骗?
  经常学习防诈骗常识,有备无患。遭遇诈骗绝不是受害人的错,但确实可能给受害人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失。既然诈骗团伙每天都在“悉心钻研”如何骗人,我们也必须要提高警惕,多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法,尽量避免因为和骗子存在“信息差”而上当。
  留意哈尔滨市公安局反诈中心给您拨打的反诈预警电话,积极配合反诈民警的相关预警工作。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