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达拉斯基”——老半斤

  回忆杀
  
  “老半斤”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居住在我家附近的一位俄侨的外号,这里没有任何歧视的成分。因为我是真的不知道他的尊姓大名,也许叫伊万××,时至今日,也无法考证了。所以,在文中也只能称呼他为“老半斤”了,那时的我们都这么称呼他。每次看到他时,他似乎总是醉熏熏的样子。想来,也许是他每天都要来上半斤沃特嘎(俄语:白酒)的缘故吧。
  “老半斤”的家,就在道里安静小学校右侧一条小胡同的“庄园”里。所谓的庄园,其实也就是一个独立的大院子,长、宽大概均在20多米左右,院里有两趟俄式板夹泥平房,临街处有几棵果树。他家的果树,正是我们这些“野”孩子重点“伏击”的对象,而我们这些十岁左右的淘气包,自然也是他高度警惕的对象。
  果园在他的打理下,总是显得那么井井有条。每年春天,光秃秃的树枝慢慢发出了绿芽。转眼间,果树又会披上粉色花朵,来彰显她的妖娆和妩媚。果树生机勃勃的外衣,让每个春天都显得分外美丽。
  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树上就结满了由青涩到成熟的果实。而这个过程,对于我们这些愣头小子来说,哪里能经受得住这种诱惑啊。从青涩的小不点开始,我们就事先密谋“伏击”计划。比如,由谁来望风,谁来行动。然后,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相约一起打“伏击”。通常这样“完美”的作战方案,基本都会成功的。因为,“老半斤”那边一有动静,我们这边望风的人就发出“快跑”的信号。说是信号,其实,就是大声喊:来人了,快跑。然后,望风的人也撒鸭子开跑。我胆子小,所以只能担任望风的任务。我们的战利品,就是些吃到嘴里涩得要命的不太成熟的酸果,根本就不好吃。但那个年代的我们,把这些权当是游戏了,而战利品的最后归宿就是:全部扔掉。
  胆子大的同学,大白天的就敢一个人跳到院子里,薅一把就跑。这时,“老半斤”便会不顾一切地追上来,抓住偷果者。由于他这个果园紧挨着小学校,所以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即便是他把栅栏上挂满了铁丝,那也挡不住我们这些“小生荒子”的骚扰。
  转眼秋天到了,一天早晨,我们上学时,发现“老半斤”在他的大门前放着一个大木盆,里面放着通红通红的沙果,然后在向我们比划着什么。我们吓得远远地躲开,不敢靠前,远远地看热闹。
  这时,在他院里住的另一位大叔走过来说:“你们每个人都可以过来拿些沙果吃,不要钱的,是他送给你们的。他就是希望你们不要再把没有成熟的果子摘下来了,也不要偷东西,那样不好。果子成熟后,他就会拿出来让你们尝一尝的……”
  听了这些话,我们还是不相信他会这样做的。他平时疯了似地看护着的果园,现在却要拿出来给我们白吃,怎么可能?
  大叔看我们不信,就又说道:“你们到他跟前说一句达拉斯基(俄语:您好),他就会给你一把沙果的,你们试试看。”于是,胆子大的同学就上前磕磕巴巴地说:“达拉斯基。”果然,“老半斤”笑容满面,高兴地捧了一大把沙果放到同学的手中。就这样,我们都说着“达拉斯基”“达拉斯基”,然后拿着酸酸甜甜的沙果高兴地跑向学校。还告诉其他同学,快去跟“老半斤”说“达拉斯基”吧,他会给你沙果吃的。
  从这件事之后,我再看见“老半斤”时,就不那么怕他了。其实,不管任何时候,只要你跟他说“达拉斯基”,他都会热情地回应你“达拉斯基”,并向你挥手示意。这时的他,在我眼里是那么的和蔼可亲。□王 仲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