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铁路印刷厂”的百年往昔
  原中东铁路印刷所旧影。
  复原1948年东北铁路印刷厂装订《毛泽东选集》时的工作场景。
  人头浮雕立面。
  老电梯的钢结构井道与机房吊钩。
  □陈文龙
  位于香坊区六顺街有一栋中东铁路时期的老建筑,因建筑墙面上雕刻着几个俄罗斯人头像,被附近的人称为“人头楼”。这栋楼现为哈尔滨哈铁印刷有限公司,其前身是1898年成立的中东铁路建筑工程局印刷室。1948年,该厂在这栋老楼因印刷《毛泽东选集》(六卷合订本)大型巨著而名声大噪。
  壹
  厂房被称“人头楼”
  现位于香坊区六顺街171号的建筑,是哈尔滨一类保护建筑。现为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工业集团公司(处)哈尔滨哈铁印刷有限公司。这栋建筑建于1924年,是一处典型的俄式花园庭院。现今大楼铁围墙外有一小块绿地,零散地生长着十几棵参天的大树,庭院里种植了很多低矮的果树和丁香树。
  哈铁印刷有限公司建筑为三层半砖混结构,地上三层,地下半层,属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墙面主基调为红色,白色线条点缀,墙面和立柱组合凹凸变化,呈不对称性。建筑形式上适应了工业化的时代特征,摆脱了古典传统形式的束缚,具有生动、新颖、亲切的感受。
  因印刷厂房需要足够的采光,该建筑的窗户比一般中东铁路时期的老建筑要高大,铸铁的窗框,大面积的玻璃窗排列有序,窗与窗之间装饰有方格形图案,给冰冷的工业厂房带来一点温馨。
  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保留了一些俄罗斯建筑的特点,在建筑东西侧面三层与二层房檐下的立柱上雕刻着七个俄罗斯人头浮雕像,因此,人们习惯称此建筑为“人头楼”。
  贰
  曾是东北实力最强的印刷厂
  黑龙江现代印刷技术是从俄罗斯印刷业传入后开始发展起来的。哈尔滨哈铁印刷有限公司的前身成立于1898年,至2017年改制,曾八度易名,先后称中东铁路建筑工程局印刷室、中东铁路管理局印刷所、东省铁路印刷所、北满铁路印刷所、东北铁路印刷厂、中长铁路印刷厂、哈尔滨铁路局印刷厂、哈尔滨哈铁印刷有限公司。
  1898年,哈尔滨的中东铁路建筑工程局利用仅有的一台大石印机成立了印刷室。1904年印刷室迁至香坊军队街(今古香街)38号,扩建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印刷所。该印刷所在当时黑龙江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是设备最先进、印刷能力最强的大型印刷厂。印刷业务除了印制中东铁路管理局的俄文公文、资料、表格、册笺、票据等外,已经扩展印制报纸、杂志、书籍和其他印刷品。
  1924年印刷厂由中俄双方投资5万多卢布开始修建新址,新址为今哈尔滨哈铁印刷有限公司厂址,1928年搬迁到此,并改名为东省铁路印刷所。从那年开始工厂招收中国工人,同期开始用俄、中两种文字印刷。这一时期印刷了大量中文版书籍和杂志,如《东省铁路概况》(1928年)、《中东铁路问题》(1929年)等等。
  1935年东省铁路印刷所改名为北满铁路印刷所,开始用日、俄、中3种文字印制书刊。
  1946年改名为东北铁路印刷厂,1950年改名为中长铁路印刷厂;1951年改名为哈尔滨铁路局印刷厂,当时有职工二百余人;到1985年共有职工三百余人、印装设备37台;2017年12月变更为哈尔滨哈铁印刷有限公司至今。
  叁
  印制《毛泽东选集》(六卷合订本)
  最早的《毛泽东选集》版本是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社编印的5卷本。东北战局稳定之后,这里出版图书的条件比以往任何时期以及其他解放区都要优越,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出版一部合订的大开本的《毛泽东选集》,由东北书店出版发行。
  1947年10月由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主持编辑,选入毛泽东同志1927年3月至1946年12月的文章49篇,报送中共中央审批定稿。正要付印时,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会议上的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25日)公开发表了。经请示,东北书店将这篇报告编入《毛泽东选集》。
  解放战争时期,在全国各解放区中,东北铁路印刷厂是印刷设备最先进、技术条件最好的印刷厂,因此,东北书店将印刷工作交给了东北铁路印刷厂承担。1948年5月《毛泽东选集》(六卷合订本)在哈尔滨正式出版发行,共发行2万部。
  可以说东北书店版《毛泽东选集》是新中国成立前印刷质量最好、收入篇章最全、装帧最精美的版本,是哈尔滨哈铁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图书中最突出的大型巨著。这部《毛泽东选集》的出版,不仅在东北,而且在其他解放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中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及新解放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系统学习毛泽东思想起到了重大作用。
  随后,东北铁路印刷厂还印刷完成了《资本论》《鲁迅全集》《大众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中国历史》等书籍,受到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的多次嘉奖。
  肆
  消失的“人头像”再现
  笔者通过多方走访了解到,这个建筑中间部分是原来的,两侧是后期搭建的。搭建的建筑风格与主体一致,只是部分墙体水泥脱落了。20世纪60年代末,有关部门想清掉楼体上的俄罗斯人头像,就让厂里的一位工人用水泥将“人头像”糊死。2004年铁路印刷厂对该处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复,聘请工人去掉了“人头像”上的水泥覆盖物。非常幸运的是,不知道是当年水泥标号不够,还是当年那位工人故意没糊牢固,维修工人轻轻一敲,外面糊的水泥就剥落了,“人头像”丝毫无损,“人头像”又回到人们视野里。
  笔者曾走进大楼内部,楼内的走廊、楼梯、铁质的立杆、坚固的木质把手依然完好。环顾四周,门、窗、地板、窗台等百年痕迹随处可见。宽敞明亮的建筑内部,一部跨越近百年的老电梯至今仍运行。该电梯大部分零部件至今还可使用,如对重导轨、对重导靴、电梯轿厢和厅门、拉门等。由于年代久远,电梯最原始的标牌无存,已经无法判定电梯是哪个国家生产,安装的确切时间也难以确定,但可以说电梯的安装应该与建筑落成是同一时期。
  这部历经近百年的老电梯,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哈尔滨当年城市的工商业的发达程度,各项领域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的确是一座非常“摩登”的城市。“人头楼”作为见证城市历史的工业遗产,更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直到上个世纪末,哈尔滨铁路局印刷厂的效益都非常好,主要承接哈局票务印刷等业务。随着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其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今,这栋老建筑和原有的工厂设备,均被很好地保存下来。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陈文龙 大庆石化职业高级中学行政管理人员,省级领军人才梯队中俄关系史学科骨干成员,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