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历时三年
女护士百余幅剪纸 秀《呼兰河传》











  师承非遗传承人
  家乡人萧红的文学作品引起共鸣

  本报讯(记者 申志远 于秋莹)7月20日凌晨,左秀云放下手中的剪刀长舒一口气,由她创作的102幅剪纸版《呼兰河传》历时三年终于完成。在萧红诞辰110周年、《呼兰河传》出版80周年之际,55岁的左秀云用百幅剪纸作品为老乡萧红送上最真挚的敬意。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这部文学作品引起我的强烈共鸣,心中的那些想法就像呼兰河水一直流淌。于是,我萌生了用剪纸作品来纪念萧红的想法。”左秀云说。
  学习剪纸,左秀云算是“半路出家”。 因为女儿的喜爱,她也喜欢上了剪纸。于是,母女俩一起跟着省级非遗传承人翟文秀学剪纸。
  今年刚退休的左秀云曾是一名护士。作为地地道道的呼兰人,她的工作单位——黑龙江省传染病院就是萧红笔下《呼兰河传》里面描绘的南大营遗址,就在一道之隔的萧红故居正对面。“每天上班走在萧红笔下的南二道街上,仿佛书里的那些事、那些人都变得鲜活起来。”左秀云说,因为热爱萧红,她曾申请成为一名志愿者,专门负责萧红故居后花园的耕种工作。
  《呼兰河传》这部文学作品曾被改编为戏剧、电影、动画片、连环画、广播剧,但是,用百幅剪纸来展现还是首次。对于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左秀云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2018年夏天,左秀云开始着手准备,只要有时间就到萧红故居采风,提前剪出了系列作品《故居即景》,内容包括马厩、老井、磨房等,为日后的创作做准备。
  这几年,左秀云把业余时间全都花在剪纸上。为了赶进度,她把京剧票友聚会等业余爱好全都停了,连亲友想见她一面都难。尽管白天在医院工作很疲惫,但是,下班后左秀云就像“打了鸡血”,一剪就是五六个小时。丈夫老杨很支持她,承包了所有家务活儿,还每天帮忙打扫一地纸屑,一句怨言也没有。
  “这套作品采用民间传统粘贴剪纸技法,力求简洁、质朴、纯真,尽可能还原萧红笔下上世纪三十年代呼兰小城的风土人情。”左秀云说,通过创作她越发感受到呼兰这片土地的厚重和深情。左秀云告诉记者,接下来,她还想将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小城三月》以及王玉春《呼兰河边》变成剪纸作品,让东北文学作品更立体、更直观地展现出来。
  左秀云用剪纸作品,让孩子们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部分剪纸版《呼兰河传》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为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几个孩子为了麻花个头大小抢作一团。他们的母亲,虽然是很有威风的样子,但是不动手是招呼不住他们的……
  远嫁的女儿,回来住娘家,临走(回婆家)的时候,做母亲的送到大门外,摆着手说:“秋天唱戏的时候,再接你来看戏。”坐着女儿的车子远了,母亲含着泪还说:“看戏的时候接你回来。”
  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的小孩子的脸是红的。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天边的云一会儿功夫变出一匹马来,一会儿功夫变出一匹狗来,那么变着。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堂堂的,好像天着了火。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最著名的就是十字街了。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呼兰河城里,除了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十字街之外,再就是些个小胡同了。
  野台子戏是在河边唱的。比方这一年秋收好,就要唱一台子戏,感谢天地。一年没有什么别的好看,就这一场大戏还能轻易地放过吗?所以无论看不看,戏台子底下是不能不来。
  后花园里有果树,祖母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果树于是都死了。小时候,只觉得院子里边有一棵大榆树。大榆树在园子西北角上,来了风,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叶子就发光了。
  剪纸作品由作者左秀云授权发布。如有剽窃,必将追责。剪纸说明摘自《呼兰河传》原文。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