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科学家重绘犀牛家谱
极小种群保护有了新发现
  艺术家重现了3种已灭绝犀牛的形象,最前面的是板齿犀,紧随其后的是两头梅氏犀,远景则是一头披毛犀。
  犀牛是一类高度濒危的动物,它们的演化关系一直让科学家感到非常困惑。
  今天的犀牛只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现存5个物种,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双角犀牛和独角犀牛两大类。令人费解的是,非洲的两种犀牛——白犀牛、黑犀牛,以及亚洲的苏门答腊犀牛都属于双角犀牛;而另外两种亚洲犀牛——爪哇犀牛和印度巨角犀牛则都是独角犀牛。
  日前,《细胞》上线的一篇论文解析了犀牛家族的进化史。而这项研究的一个意外发现,为人类保护极小种群生物提供了新思路。
  来自超过5万年前的古DNA样品以及基因组大数据分析,为解析犀牛的演化历史补充了关键的缺失数据。研究结果显示,现生犀牛的祖先在约1600万年前最早分化为非洲和亚欧大陆两个支系,现存的亚欧支系包括独角犀牛及双角犀牛。
  在研究中,团队还发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现象:早在数万年前,犀牛的遗传多样性就远远低于大多数哺乳动物,仅比现存犀牛的遗传多样性稍高。
  “这很耐人寻味。”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之一、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刘山林说,“我们通常认为,犀牛遗传多样性水平低是由于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干扰导致的。但数据显示,早在人类活动开始过度干预犀牛生存之前,这种动物已经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小种群规模,现存犀牛很可能已经适应了小种群的特征。”
  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古犀牛,现存犀牛物种的有害突变比例显著较低。“这可能是因为现生的犀牛种群通过群体遗传选择,已经尽量清除掉了有害突变,以保证其小种群的健康。”刘山林说,“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们对保护犀牛这一濒危物种的信心。”
  而该文的发现则显示,至少有一些生物能在遗传多样性很低的情况下,依然良好地适应生存环境。“不仅犀牛,猎豹、山地大猩猩等物种也存在同样的现象。”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周欣说,“这也提示我们,在开展保护工作的时候,不应该放弃这些遗传多样性较小的物种。”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