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19岁男孩离世捐遗体,4位重症患者受捐 术后一周恢复良好,获得新生的他们说
我们要“带着”小天 好好活下去
  哈医大一院于凯江院长在查看患者。

  器官移植工作人员在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对捐献者进行默哀和告别。
  □周汐遥 王玉 本报记者 徐日明
  19岁的帅气大男孩小天“走了”,在生命之火燃尽的时候,他将希望留给了爱过他的世界,让自己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8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黑龙江省红十字会协调下,完成了小天离世后自愿器官捐献心脏移植手术1例、肝脏移植手术1例和肾脏移植手术2例,一位心衰竭、一位肝衰竭和两位肾衰竭患者因此获得了重生。一周过去了,受捐的四位患者情况怎么样?记者再去探访。
  萧女士(化名)45岁 受捐肝脏
  为了他也要好好生活
  生命因为馈赠而更厚重
  8月31日,晴。
  萧女士离开了哈医大一院住院处,这个来自山西的异乡客感受着来自冰城的清凉,也感受着这个世界的友善。这一天她出院了,她已经换上了新的、年轻的肝脏,对于她来说,这也是生命又一次崭新的开始。
  “我也是母亲,对于小天父母的哀痛感同身受。是小天给了我希望,我必须认真地活下去。”康复中的萧女士说。
  萧女士今年45岁,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3年多,近几月来出现黑便等症状,并出现肝衰竭症状,已是命若游丝。为延续生命,她只能选择肝脏移植。但紧缺的肝源以及漫长的等待使萧女士全家几乎放弃了希望。“我也知道器官短缺,等得越久就越绝望。”萧女士说。
  8月21日,一通电话让萧女士全家喜出望外,她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8月23日上午11时,受体肝脏移植手术正式开始,萧女士因既往基础疾病较多,身体情况较差,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对于移植手术团队的技术要求更高,陆朝阳教授团队与各职能部门合作,先后移除患者病肝、移植新肝脏,经过5个小时顺利完成手术。萧女士安全进入ICU继续治疗。
  得知手术很顺利,从麻醉中苏醒的萧女士,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感激说:“给了我生命的不只是这个19岁的少年,还有他的家属,因此生命变得更加厚重。今后我将带着这份爱,好好地活下去,为自己,也为这位少年。”
  何先生(化名)51岁
  吴先生(化名)55岁
  受捐肾脏
  术后1周拔除尿管
  将于近日出院
  小天双肾帮助的肾脏移植患者51岁的何先生和55岁吴先生,术后4天肾功就恢复正常,术后1周已拔除尿管,恢复正常排尿,将于近日出院。
  陈先生(化名)28岁 受捐心脏
  一周内连闯“三关”
  两周后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我比他大不到十岁,等我病好了以后,我就带着他的心脏,多出去闯一闯,我能感受到他的鼓励,我们哥俩一起干点事儿。”移植手术后,感受着胸腔中那颗有力跳动的心脏,陈先生十分激动。
  2018年小陈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3年来他的心脏功能日渐下降,心慌、气短、腹胀、下肢水肿这些不适与他相伴,反复住院治疗。这几年他跑遍了国内的大医院,都被告知只有心脏移植才能延续生命。用他的话说,就是度日如年。在哈医大一院心脏移植登记等待1个半月后,小陈终于等到了与他匹配的供体。
  医生介绍,小陈虽然年纪不大,但是病史长,肺动脉压力高,是心脏移植的高危受体。考虑到这是这个年轻人生存下来的唯一机会,哈医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谢宝栋教授决定为他进行心脏移植。经过4小时的紧张手术,在心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手术室、心脏超声科、输血科等多学科的通力合作下,小陈的心脏移植手术成功了,一颗健康的心脏在小陈的胸膛内有力地跳动起来,术后他的生命体征稳定。
  8月30日,是心脏移植患者小陈重获“心”生的第7天。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小陈度过了“三关”:移植心脏心功能恢复关、排斥反应关、感染关,这“三关”的度过标志着小陈的心脏移植手术成功了。9月1日,他已经能独立坐起来了。
  脱离危险的小陈告诉医护人员,现在心慌、气短、腹胀的症状都没有了。小陈的各项生命体征平稳,顺利拔除了气管插管,躺在病床上的他,激动地对前来查房的谢宝栋教授和特护团队竖起了大拇指。在心外科团队的精心治疗照料下,小陈的情况逐渐好转。
  据悉,心脏移植作为难度最大的器官移植手术,除了对术前、术中的技术水平,以及团队配合要求苛刻之外,对术后的管理也非常严格。医生对记者说:“因为患者用了不少免疫制剂,机体免疫力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对术后无菌环境要求很高。”小陈每天摄入的饮食和穿的衣服,甚至是医护人员的衣服,都经过严格的无菌处理,小陈还需要在这种“安全的环境”下恢复两周左右才能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链接
  期待更多的
  “小天”出现
  “身为医者,我们和受捐者一样,永远感谢无私的捐献者。”肝脏外科主任陆朝阳说,器官移植作为现代医学技术的最高峰,是守护患者健康的最后一道关卡。
  “由于器官短缺,一些危重患者因为等不到器官捐献,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给自己和家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以角膜来说,我省大约有5万人因各种角膜疾病需要角膜移植,并且患者正以每年5000人左右的数量递增,目前角膜捐献数量还远远不足。”哈医大一院院长于凯江表示,器官捐献事业任重而道远,一些患者在黑暗和绝望中等待,作为医生,希望有更多的“小天”出现。
  背景新闻
  我把生命
  托付给你
  离世少年捐出希望
  他叫小天(化名),今年刚19岁,还是一名在校的学生。命运对他来说是残酷的,刚刚如花开的年纪,小天遭遇了突发脑血管意外,病情危重,虽经哈医大一院专家团队全力救治,仍未能挽救他的生命,经专家组两轮评估,小天被判定为脑死亡。
  “他还是个孩子……”家属获知病情悲痛万分,但仍做出大爱义举,决定将他的器官进行公民身后器官移植捐献,让小天的爱和生命延续下去。因为他是那样爱生活,那样爱过这个世界。
  23日早8时,在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协调员的见证下,移植手术正式开始。
  “移植手术是精细的,因为每一剪都代着对爱的承接,微小的失误都是犯罪。”器官获取组医生说。他们怀揣着对捐献者的崇敬,一点一点游离,一分一毫修剪,每一刀、每一剪都操作得极其精细。2个小时后,供体的心脏、肝脏、2个肾脏和一双眼角膜被顺利取出,这些珍贵的馈赠将让4名重症患者重获新生,一双眼角膜也将为有需要的患者送去光明。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