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16年坚守深山里监测、巡护,火场抢救鹤卵,收容伤鹤不离不弃
白头鹤之乡有个“鹤爸爸”
  “鹤爸爸”谷彦昌。

  谷彦昌和同事给鹤喂食。
  监测时只能“猫”帐篷里。
  □本报记者 王铁军
  在美丽的黑龙江大沾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一位叫谷彦昌的传奇人物,48岁的他被人称为“鹤爸爸”。谷彦昌是保护区科研科科长,也是保护区内乌斯孟野生动物监测站的负责人,在这里工作已有16年了,一直对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头鹤情有独钟,这些年来救助鹤类20余只,目前在救助站还收容8只。
  沾河,中国最早发现白头鹤种群的地方,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白头鹤之乡”。谷彦昌和他的同事甘当“护鹤人”,扎根深山默默奉献,让大沾河湿地内世界濒危的白头鹤种群数量,从最初十几只壮大到现在的180余只。
  火场里抢救出2枚鹤卵
  “孵小鸡”式孵出两只白头鹤
  谷彦昌个子不算高,皮肤黝黑,因没工夫打理,头发总是乱乱的、胡子长长的,但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平时不善言谈的他,一提到鹤,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滔滔不绝地介绍起白头鹤,从生活习性到迁徙规律,再到生儿育女……
  说起“鹤爸爸”头衔的由来,还得从2013年5月的一天说起。林场发生雷击火,谷彦昌闻讯赶去支援,发现火场上空有两只成年白头鹤不停盘旋,应该是一对夫妻,它们不时发出悲鸣,久久不肯离去。谷彦昌据此断定,树木下方应该有它们的巢穴,而这个季节正是白头鹤的繁殖期。
  树木燃烧火焰熊熊,人离老远都被烤得脸发烫,谷彦昌冒险穿过火场,在四周搜寻,终于在附近沟塘边的塔头上面发现了鹤巢。火场距离白头鹤的巢不足百米,火舌逼近分秒就能将其毁之一炬,谷彦昌丝毫没有犹豫,冲过去从巢穴里抢救出两枚蛋卵,掀起衣服将鹤卵放在肚皮上,“搂着肚子”撒腿就跑。
  谷彦昌尝试着进行人工孵化。因为没有经验,也从未有人工孵化鹤卵的成功先例,他像“孵小鸡”一样弄个“育婴袋”,用电褥子高低温档调节孵化温度,并用饮料瓶装水以达到孵化需要的湿度,再放进去个温度计日夜监测。到了晚上怕自己睡过头,他将手机闹钟定时,每隔1个小时响铃一次,叫醒自己查看温度。经过一周多的努力,两只小鹤诞生了,那一刻,他真高兴。随着小鹤一天天长大,他还要对它们进行野化训练,并于当年秋季成功放飞,随鹤群迁徙走了。
  从此,“鹤爸爸”的美名就传开了。遗憾的是,当初受条件制约,没有给这对小鹤戴上卫星跟踪器便于调查研究。
  驻守深山大半年不能回家
  路遇黑熊百米内对峙20分钟
  “初春和秋季候鸟迁徙时都需要补饲,我们挑选白头鹤最爱吃的麦子和玉米进行撒食,帮它们补给能量。”谷彦昌说,每年给鸟儿做环志,做白头鹤栖息地生存环境调查和种群变化监测,进山钻树林巡护,防止人为或火灾对其伤害,这就是自己从事的工作。
  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需要驻站,监测站就位于保护区大山深处,一连六七个月不回家,已是常事。每天都需要钻树林、趟沼泽,危险随处存在,且足以致命。一次,谷彦昌和同事小董穿越沼泽时,走在前面的小董突然陷了进去。沼泽地铁锈色的水,迅速漫过了小董的身体,身高1.8米的他,只有头露在外面。小董急忙用双手抱住因地面下陷移至身前的塔头,谷彦昌赶紧将随身携带的绳子一头抛给他,将另一头系在自己身上,硬是把小董拖了出来,二人的脸都吓白了。
  还有一回,在明知直线距离仅5公里的地方有“熊出没”,可是为了完成对一对白头鹤繁殖期行为的观察,谷彦昌在森林湿地深处的鹤巢监测点住了半个月,结果临走时真遇到了熊。与几百斤重的大黑熊在不足百米的距离内相遇,双方都一动不动,在对峙的20多分钟里,他的大脑中闪过了好多个念头,想起了他已经几个月没见面的一双儿女,还有独自担起家庭重担的妻子和爱唠叨的父母……后来,他慢慢撤出对峙场,成功解围。
  与鹤“打交道”先学盯梢
  “猫”帐篷吃喝拉撒全在里面
  在监测站工作,最难的还是监测记录白头鹤的生活习性。野生鸟类的警惕性极高,白头鹤更是如此,它生性胆小多疑,筑巢地一旦受到惊扰,它们立马弃巢迁居,永远不会再回来。既不能干扰白头鹤的正常生活,又要拿到第一手资料,谷彦昌和同事只好在离白头鹤很近的密林里,支起行军帐篷,带上足够一周用的干粮和水,架起摄像机和照相机,密切监测白头鹤的一举一动。
  在监测过程中,不能发出任何声响,就连大小便都要在帐篷内解决。等到白头鹤外出觅食,再把装袋的排泄物掩埋好,不能留下人类活动的痕迹。尤其是当白头鹤正处于繁殖期,为了不打扰到人家的“好事”,只能睡在两平方米的帐篷里,翻个身都要轻轻的,生怕搞出动静来。
  “最长一次一待就是半个月,人不能出帐篷,不能吃肉和香肠,因为肉的味道容易招引来其他野生动物,对自己构成危险,还会影响到白头鹤,造成任务失败。”谷彦昌说,野外住帐篷监测白头鹤期间,饮食上只能吃蔬菜,不够就拿咸菜顶上,丁点儿荤腥也别想。
  要说“苦中作乐”也有,就是当白头鹤发现自己的营地“多”出个新玩意后,好奇地围着帐篷来回走动转圈,藏在帐篷里的人连大气都不敢喘,只能偷偷通过小小的观察口看外面,此时觉得白头鹤既好笑又可爱。
  “283”携妻飞回保护区
  收容“天翼”14年不离不弃
  “我们曾经救助过一只雄性白枕鹤,脚环号是‘283’,没想到它东渡日本竟携妻回家。”谷彦昌说起这件趣事,很是安慰。当年,他在巡护时发现“283”的腿受伤了,找到监测站求助,可怜巴巴地看着自己,谷彦昌将它抱回去救助。经过训练后放飞,结果被拍到它在日本越冬画面,第二年开春后惊喜发现,不仅“283”自己飞回保护区,还领回来一只雌性白枕鹤,留在栖息地生儿育女,“‘283’知道感恩才携妻回家,说明它对人非常信任”。
  2007年10月,谷彦昌救助了一只当年出生的白头鹤幼鹤,从地里捡回来时一只翅膀从根部断了,他每天给它上药、喂食,幼鹤稍有病态,他便把它抱在怀中仔细观察,晚上还带到床上一起睡,鹤粪落在他的身上,他都不在乎。谷彦昌说,给它取名“天翼”有两层含义,一是希望它能够伤愈后重返蓝天,二是说它是上天赐给护鹤人来陪伴的,没想到这段人与鹤的特殊缘分,一直持续到现在,整整14年。当初收容“天翼”的救助站里,有3辆一模一样的摩托车摆放在一块,其中两辆的车座垫被叨得满是窟窿,唯独谷彦昌骑的摩托完好无损。“天翼”再也无法飞翔,救助站就成了它的家,它总是形影不离地跟着谷彦昌,一时见不着就连声鸣叫,并用长喙“亲吻”他的手背、衣角。
  “人对鸟好,鸟知道。”谷彦昌说,他会一直陪伴“天翼”到终老。目前,救助站里包括“天翼”在内收容了8只鹤,一听见车来的声音它们就会集体发出叫声,围着谷彦昌扇翅膀、跳起舞,跟着他走不停地叫,似乎在说“欢迎你再来”。这些年来,谷彦昌和同事成功救助鹤类20余只,大部分野化训练达到适宜放飞条件的都已回归大自然了。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