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抗疫”记者隔离日记
有爱有期盼,汇聚“凡人微光”照亮生活

  2021年10月
  7
  晴
  □本报记者 罗彦坤
  清早的天略有些阴沉,但随即就被阳光驱散了。日子如常,窗里窗外的时光,随松花江一同静静流淌。哈尔滨日报社的全媒体平台发消息说,要“有序恢复线下教学”了,妻子、女儿都该收拾心情重返校园了,真为她们高兴。
  一早就收到了礼物,“对门大哥”用手机发来了我的素描像。他说,前些天一起采访时,我入了他的“镜头”,他整理资料时看到了,想给我个惊喜,就不过夜地给画了出来。他还把画画时的场景也记录了下来,墙壁当画板,特殊的物理空间、特殊的模特、特殊的礼物……估计这一刻也会深深镶嵌进他的记忆中。
  早饭后不久,楼上就传来了“咚咚”的声音,看来,楼上的小伙伴又开始跳绳锻炼了。我也赶紧收拾了一下,在屋里转圈慢跑,一个不留神,脚踢到了床腿儿上,流血了。我赶紧在群里@医生,医药包很快送来了,我按医嘱处置并包扎。我这儿还没整利索,群里的小伙伴就不断发来信息询问情况,见我没啥事,大家才放心。
  6天5夜的战“疫”一线并肩工作、共同执行集中隔离政策,我们这些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特别是现在大家伙食一样、作息趋同、结伴锻炼……虽有墙和门相隔,却彼此交心挂念,相互鼓励、温暖着。
  我们的相互鼓励、关心,已经成为一种“群体社会支持”能量,为很多小伙伴提供了精神动力。集中隔离规定不提供烟酒,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有烟瘾的小伙伴存货不多了,有人在一支烟上画出了“三等分”标记,标注了“今天”“明天”“后天”,此举虽意在搞笑,但也有“求安慰”的成分。结果,在小伙伴们七嘴八舌的开导下,当事人发出了就此戒烟的“宏愿”,这才换来了大家的点赞。
  打量着窗外我热爱着的城市,回眸审视内心,我发现,隔离生活让我有了“慢”下来的心境,也更在意体会很多曾经被忽略的情感。这些天,我格外关注来自疫情防控一线的动人瞬间:脱下婚纱换“白甲”的“夫妻兵”,隔着栅栏为村民做核酸的工作人员,俯身为独居老人修马桶的“大白”……他们是别人家的父亲、妻子、儿女,也是亲人盼而难见的“志愿者”“逆行者”,在这座城里,“凡人微光”汇聚到一起,照亮了生活,感动着你我。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