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15岁小玉:两年内割腕两次 16岁小南:父母的“尊重”是假的
孩子有“心病”?看看“青春期药方”
  □本报记者 徐日明
  “这就是青春期吗?可遭死心了……”近日,15岁的小玉被父母送到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进行治疗,她的父母说,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小玉已经服毒一次、割腕两次了。近年来,未满18岁精神疾病患者快速增长。据市第一专科医院心理中心数据显示:未成年患者三年增三倍多。
  小玉
  我从“好学生”
  变成“啥也不是”
  小玉这一次又是割腕,但是割得并不深,她及时向姐姐求助了,所以仍然像前两次一样有惊无险。“这孩子小时候挺好的呀,学习好又听话,现在咋变成这样了?”小玉的母亲对心理医生说。
  小玉在县城长大,小学的时候成绩在班里总是前三名,家人对她宠爱有加。上初中后,小玉到哈尔滨市里来读书,原本拔尖儿的成绩变成了中等偏下,小玉的心理开始发生变化了。
  “小玉心里的苦没人知道,她觉得自己智商变低了。”哈一专科三疗区主治医师冯娜说,这种自我否定在未能得到家人的正向鼓励后,小玉的否定思维开始扩展。因为家里的条件一般,她发现自己穿的用的都不如同学;同时,因为小玉有一点儿胖,又觉得自己的身材不如同学。在各方面都被否定之后,小玉开始抑郁了,她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啥也不是”的人。她曾经尝试和父母、姐姐交流,家人都告诉她多关注学习,不要想其他的事情,于是她情绪低落,把自己封闭起来,几乎不与其他人交流,还想到了死。
  小玉对药品了解不多,只觉得多吃药就会死,于是选择了家里存量最多的消炎药。小玉一次吃了两瓶药,吃完后感觉头晕、恶心又迟迟不死,小玉终于向姐姐求救,家人带着她到医院洗胃了事。
  然而,烦恼并没有因为洗胃而全部洗去,小玉又开始尝试割腕,一共是两次,伤口都不深,在看到大量的血涌出来的时候,小玉再次选择求助而自杀未果。后经哈一专科诊断为抑郁障碍,目前正在接受精神科医生的治疗。
  小南
  爸妈对我的“尊重”
  全都是假的
  “都说应该尊重孩子,可是我们怎么尊重孩子呢?他的一切都是自己决定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我们也从不责怪他。”对于父母这样的话,16岁的小南直言不讳:“他们的所谓‘尊重’都是假的。”
  在父母的眼里,他们对小南是很尊重的,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一切商量着来”。于是,他们“商量”着为小南选择了补习班,“商量”着小南不要和班级的某个孩子交朋友;“商量”着小南不要看与学习和特长无关的书籍。在小南成绩不理想的时候,父母嘴上说“没有不高兴”,但是一直在唉声叹气。  
  “现在的父母对于‘尊重孩子’这一问题是有一些认识的,但是由于‘期望值’过高,使得一些尊重流于表面。对于成年人的心口不一,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是最反对的。”潘志超主任表示,在家长定的“人生目标”下,青少年失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失去了可以支配的时间、失去了结交朋友的自主权,同时由于过度劳累导致孩子睡眠不足、情绪压抑,当孩子希望和父母交流的时候,父母的交流内容除了学习没有其他,孩子的负性情绪无处宣泄,因而形成了心理疾病。
  医生
  未成年精神疾病患者
  三年内增了三倍
  “自残的孩子在门诊并不少见,有的孩子一撸开袖子,手臂上像小花猫一样,新伤旧痕20余处。他们心事太重,疼痛能把他们解脱出来。这些孩子中有一部分已经诊断为抑郁症,有的甚至小小年纪就已经被评估为中度抑郁。”该院心理中心主任兼心理一科主任徐佳说。
  记者在哈市一专科心理中心解到,近年来,精神类疾病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据该院心理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18岁以下患者1021人,2018年18岁以下患者4410人……未成年患者三年增三倍多。
  “目前的青少年精神类疾病谱较5年前是有改变的,呈轻度的心理问题增加和抑郁类疾病增加的态势。”徐佳主任表示,5年前就诊的青少年都是相对较重的精神类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近5年重病就诊量是相对稳定,与此同时,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情绪管理日趋重视,使得一些早期的精神类疾病得以及时就诊并纠正,因此轻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抑郁障碍等轻型精神类疾病的门诊量呈增加态势,其中抑郁症占第一位。
  青春期药方
  孩子叛逆
  父母可以这样做
  首先,尽量不要和孩子硬碰硬。比如谈不拢时,可以把事儿先放一放,过一晚再谈,或者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法。不可以用限制零用钱、把孩子关起来等强硬做法。
  其次,尽量少唠叨。唠叨时间长了,孩子会拒绝和家长交流。
  第三,可以采取“迂回战术”。如果孩子不愿和父母交流,可以找“外援”。让孩子比较相信的长辈通过交流等方式,提出一些比较中肯的建议和意见,帮孩子顺利度过叛逆期。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