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天施放探空气球。 兰朝生维修地面观测仪器。 □王继梅 本报记者 陈悦
日前,由哈尔滨市气象局自编自导自演的视频短片《心愿气球》获得全国气象短视频创作大赛黑龙江分赛区二等奖等奖项,在某短视频平台获得4000+的点赞。短片风格温馨催泪,用艺术手法真实地还原了在子女眼中,一名探空观测员父亲风雨无阻施放探空气球的工作日常,由此也让人们了解到一代代气象人默默坚守在业务一线,不畏环境艰苦的优良品格。
短片有“戏中戏”
冰城气象人本色出演
视频短片《心愿气球》以孩子崇拜探空观测员父亲的情感为主线,其中有一幕是父子二人坐到电视机前收看央视新闻,画面中播放的,正是父亲在狂风暴雪中施放探空气球的工作场景,当父亲险些被大风吹得东倒西歪时,孩子的心里埋下了一个愿望,长大后也要像父亲一样,做一名爱岗敬业的气象人。但是实现愿望的路并不那么顺利,孩子在经受了少年时代同学们的误解及长大后的种种波折之后,终于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气象工作,同时接过的还有那份担当、勇敢和坚毅。
短片中的父亲兰朝生是“本色出演”,他本人就是一名探空观测员,而出现在画面中的那条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视频,展现的就是他真实的工作场景。
兰朝生回忆,那条视频是同事用手机拍的,去年11月19日夜间,哈尔滨暴风雪天气,他和另一名同事配合着施放探空气球。视频中,像“泡泡糖”一样的探空气球被狂风吹到变形,而施放气球的兰朝生则在狂风中艰难前行。该视频在国家级官方微博播放量超数千万,短视频平台点赞量超百万。
至今,兰朝生对于“走红”仍保持谦虚的态度:“这只是我们千万气象工作者的缩影,其实没啥的。”
与《心愿气球》的情感内核一样,在现实中,兰朝生的两个女儿都十分崇拜父亲。父亲默默坚守业务一线、不畏环境艰苦的品格深深地影响着大女儿的人生,正上高三的她在城市中出生长大,却一心向往农学,扎根泥土做一名为农业奉献的普通工作者是她的心愿。
探空气球
上3万米高空捕捉“天机”
兰朝生从事气象工作23年,在位于呼兰区靳家的哈尔滨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工作。目前,地面观测已实现自动化,高空观测还是半自动,需要人工施放氢气球和雷达配合获取气象数据。
记者看到,探空气球由一根探空绳绑着,气球下面还紧紧绑着一个手掌大小的探空仪,气球本身是不能探测气象信息的,真正的“功臣”是探空仪。
探空仪会随升空的气球飞向离地5500米、10000米、20000米,甚至30000米左右的高空,在上升过程中,气球穿越云层,遇到水滴、冰晶,穿越大风区,其所处位置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也在不断变化,而探空仪则从低空到高空进行逐层“扫描”,将这些气象要素数据传回地面,解读后成为用于天气预报、防灾减灾、气候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参与全球气象数据交换。
探空气球约上升到3万米高空后,气球将自行爆裂,整个探测过程就在爆裂的一瞬间结束。
探空观测员
365天风雨无阻放飞气球
高空观测站遍布全球,全国有一百多个,黑龙江省有4个,其一便是兰朝生的所在站。
他说,因为高空观测站很重要,所以在工作时从不敢有一丝懈怠,365天一天都不能断,一次都不能错。探空8年,每逢他值班,都会雷打不动地一天放3次球,分别是1时15分、7时15分、19时15分,放球的时间要精准,早放或者晚放都算不按规定操作。
“在晴好天气,放球似乎就是一松手的事。但在狂风雷暴、大雨、暴雪、极寒等极端天气下,每一次放球都是对探空员身体和心理的极大考验。如果风力太大,气球可能会破损或者探空绳断掉,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这种情况导致的缺测。”兰朝生说,一旦探空气球在升空途中遭遇“不测”,探空员还要在规定时间内立即再充一个气球升放到空中,时间紧迫,容不得半点犹豫。
记者了解到,大风天气里,探空绳很难抓住,防滑手套作用不大,每个老探空员手上都被勒出过伤痕。遭遇雷暴天气时,探空员一边要准时放飞气球,一边还要预防被雷击,可谓步步惊心。
扫码
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