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在女儿面前,她总是面带笑容,充满正能量 独处时,她却经常无助地哭泣、悲伤、自责、焦虑
“双面妈妈”患上“微笑抑郁症”
  □本报记者 徐日明
  “要不是亲眼所见,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妈妈和抑郁症联系在一起,她是那么爱笑,每天鼓励着我……”近日,15岁的哈市少女小蕾(化名)说。小蕾的母亲于女士情绪抑郁好长一段时间了,在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被诊断为抑郁症,而与其他抑郁患者不同的是,她的抑郁症是“微笑抑郁症”。展现在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人面前的她都是爱笑而且正能量的一个人,而独处时却经常无助地哭泣、悲伤、自责、焦虑。精神科专家表示,相对于普通抑郁症来讲,微笑抑郁症更难发现,首先患者展示出来的状态良好,不易被察觉,其次患者本身知道大家并没看到真实的自己,因此不相信别人的帮助。
  妈妈怎么了?她和老师说话时竟不能完整表达
  小蕾是一名初中生,母亲原本也有不错的工作,但为了小蕾的学业辞职陪读。妈妈每天的工作就是给小蕾做饭,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晚上等着女儿回家,来吃早已经准备好的饭菜。“每天我要出门的时候,她都会给我加油,说女儿是最棒的,我当时觉得妈妈特别有力量。”小蕾回忆说。
  不久前,于女士到学校去和老师谈话,当时小蕾就在不远处看着,说话的时候于女士突然开始语无论次,结束谈话后,小蕾看到妈妈躲在一个角落偷偷哭泣。
  在女儿的追问下,于女士终于承认其实在和老师谈话前她是准备了一套说辞的,但是刚刚说话的时候突然忘记应该说什么了,她担心这样会给女儿带来不好的影响,可是越紧张就越说不出来,当草草结束了谈话后,于女士终于无法抑制情绪哭了出来,没想到被女儿看见了。
  妈妈是“双面”的,哭泣的时候从来都背着女儿
  “这位患者表示,她已经压抑很久了,以往在女儿面前都是快乐和正能量,哭泣和悲伤都是背着的。”市第一专科医院三疗区主治医师冯娜说。
  面对医生的询问,于女士将心事全部倒了出来:原来的于女士工作也比较体面,和面前的这位女教师相当。当冯女士辞职专心陪读后,她的一切人生价值就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而孩子学成什么样,身体什么样,她却只能看到结果,无法掌控过程,因此她经常会有无力感。在长期的压力下,于女士的精神越来越脆弱,抑郁情绪随着焦虑加重,晚上等女儿睡熟了,哭到半夜已是于女士的常态了。
  为了不让这种情绪影响到孩子,于女士在女儿面前一惯假装成开心的样子,每天做好早饭叫孩子起床,孩子出门的时候鼓励孩子加油,有时候母女还会击掌。对于这一切,女儿完全不知情。
  假笑只为鼓励女儿,女儿的成绩是自己全部价值
  “装了这么久,为什么在老师面前‘破防’了呢?”于女士表示,为了给老师留下好印像,每次在和老师谈话前她都会准备一套说辞,那次谈话并不重要,可她却因老师得体知性的谈吐深感羡慕。“其实我原本也可以这样。”想到这,于女士把说辞全忘了。
  这一切会给老师留下什么印像呢?如果老师的印像坏了,会不会影响女儿?一系列的“如果”压垮了于女士的心理防线,她终于“装”不住了。
  于女士直言自己这样已经好久了,失眠、周身不适,可丈夫在电话中经常有意无意地说:“挣钱的事我来做,你照顾好女儿就得了。”在家人的眼里,她的工作轻松又简单,如果做不好她将一事无成,也将无法面对丈夫。
  虽然压力很大,但还要在女儿面前保持微笑,于女士所有的“笑”都是装出来的,精神科一纸抑郁症诊断拆穿了一切。
  微笑正加重着抑郁,他们并不信任自己的“正能量”
  “微笑’加重着抑郁,他们表现出来的‘正能量’是假的,他们本身并不相信自己表现出的正能量,因此对别人也不信任,这使得微笑抑郁症更具有隐蔽性。”冯娜说。
  冯医生回忆起以往的一个病例:这是一位女教师,因为工作、家庭压力等原因患上了抑郁症,为了不把这些情绪展现给学生,她在学生们面前表现得热情、温暖,整天面带微笑,随之而来的就是病情越来越重。她担心学生在课间会出危险,可是担心了没多久,自己就出现了轻生的念头。
  “最终把她‘逼’到医院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这样一个爱笑的老师如果自杀了,学生和家长会如何看待。”冯医生表示,正是一些责任心较强、自尊心较强的人易发“微笑抑郁症”,原因是他们不愿意把自己软弱的一面展现出来,反而加重了他们的病情。
  正能量并非全天候 每个人第一角色应该是“自己”
  “于女士就诊时反复说女儿如何,那位女教师就诊时反复说学生和家长的眼光如何,但是她们恰恰忽略了一点,就是她们首先是她们自己,这是一切的前提。”冯医生说。
  专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社会角色的多面性,情绪也是如此,正所谓“人有喜怒哀乐”。对于正能量的理解也不应偏激,若认为笑就是正能量,哭就是负能量,这是极端且机械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一定会有负面情绪,比如工作失误、生活不快、孩子哭闹、朋友误会等。如果全天候用正能量去绑架、评价自己是不可取的。
  冯医生表示,当人出现负面情绪时,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情绪,再找一些适合自己的途径去发泄、转换情绪,而不是压抑情绪,用强颜欢笑掩饰内心的痛苦。若出现情绪问题不能自行调整,应该到专业的精神科医院做咨询和治疗。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