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相伴左右的《伏龙泉》和《天鹅》。 消失的《排球女孩》《小男孩》雕塑。 曾经的《雷锋》雕塑处现已“飞”来了《天鹅》。 原松浦洋行旧址上的复制男女人像廊柱。 复制雕塑《伏龙泉》仍在原处。 消失的《读书小男孩儿》和《科技小女孩》雕塑,如今只能留存在老照片中。 □黎纲峰
消失的“男孩儿女孩儿”,“飞”过来的天鹅,还有重回人们视线的男女人像廊柱和降服蛟龙的英俊青年雕塑……哈尔滨的城市雕塑同其建筑一样,经历了百年的建设与沧桑,它们诠释着这座城市的灵魂,也曾与这座城市一起经历浴火,涅槃重生。
黎纲峰
黑龙江省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多个雕塑作品在业内获奖。
壹
江畔消失的俄式雕塑
原型是雕塑家儿女
与哈尔滨的其他城市特征一样,这里的雕塑同样深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19世纪末,沙皇俄国攫取了中东铁路的修筑权及沿线附属地的种种特权,在此期间大量的西方文化与思想进入哈尔滨,推进了哈尔滨异域文化的发展,使哈尔滨成为全国较早拥有城市雕塑且数量较多的城市之一,这些早期作品构成了哈尔滨城市雕塑的雏形。
在这些早期作品中,尤以20世纪30年代初,位于松花江畔的《熊》《小男孩》《排球女孩》等为代表,它们都出自雕塑家温克勒尔之手。温克勒尔是捷克人,从小就对艺术表现出极大的热爱。1908年从一所艺术学院毕业后,温克勒尔开始独立从事艺术创作。1927年捷克驻哈尔滨领事馆领事邀请温克勒尔一家来哈尔滨定居,温克勒尔一家于1928年抵达哈尔滨。
1932年温克勒尔应哈尔滨特别市公署之邀,在松花江江堤处创作了《熊》《排球女孩》《小男孩》三座雕塑,雕塑于1938年创作完成。这三座雕塑都是俄国早期古典主义风格,由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风格衍生而来。这些雕塑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哈尔滨深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熊在俄罗斯是一种有着崇高地位的动物,人们崇拜熊,把熊看作森林的主人,象征着勇敢、力量、强悍,是这个民族图腾般崇拜的神兽;《排球女孩》雕塑是以温克勒尔的女儿叶列娜为原型的半侧身雕塑,女孩悠闲地坐着,手中抱着排球,神态怡然地目视前方。在那个年代,沙滩排球是俄侨非常喜欢的一项运动,这在很多哈尔滨老照片上也有所体现;《小男孩》雕塑以温克勒尔的儿子伊戈尔为原型,男孩穿着泳裤端坐着,这两座雕塑从侧面反映了那个年代俄侨在哈尔滨愉快的生活。遗憾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这三座雕塑被损毁。
贰
抗洪雕塑和男女人像廊柱
经复制重塑回归人们视野
在中央大街与红专街交口处,始建于20世纪初的原松浦洋行旧址,其建筑二楼转角处,有一对大理石男女人像廊柱,堪称那个时期建筑装饰雕塑的代表作品。这对男女人像廊柱姿态优美,其典型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为整个建筑增加了浪漫主义色彩。20世纪60年代,这对男女人像廊柱被损毁,现存其建筑上的雕塑,是1986年由著名雕塑家杨世昌先生复制的作品。
位于松花江江畔的防洪纪念塔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另一座与其同期修建的、同题材的雕塑《伏龙泉》的原作品,却已经不复存在了。1958年由雕塑家杨美英创作的《伏龙泉》雕塑,同样是为纪念1957年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水而建造,该雕塑位于通江街与江畔路交口处的斯大林公园内。其造型为挥舞着手掌的一名强壮的英勇青年,将兴风作浪的蛟龙降服于脚下。英勇的青年象征着哈尔滨人民的力量,蛟龙象征着1957年的松花江特大洪水。这座雕塑运用中国古典神话的形象来寓意人民的力量无往不胜。遗憾的是,20世纪60年代末,雕塑原作被损毁。1981年雕塑家曲维葆、吴乃光、栾修平、李向平等通力合作,重新复制了该作品,这座雕塑依旧被安放在原处。
叁
儿童公园“网红”雕塑
只能留存老照片中
在20世纪50年代的儿童公园内,有两座当时的“网红”雕塑:《读书小男孩儿》和《科技小女孩儿》。《读书小男孩儿》雕塑主题寓意是知识改变命运,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这样不动声色的形象教育,对孩子、家长都很重要。那个年代在少年儿童当中已经兴起了科技热,很多学校都有航模小组,孩子们自己做模型,《科技小女孩儿》手拿飞机模型,目视远方,这个人物形象既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又代表着祖国的花朵放飞梦想的快乐。这两座雕塑也于20世纪60年代被损毁。
20世纪60年代初,《雷锋》雕塑被安放在道里青年宫楼前,《雷锋》雕塑作为当时常见的人物雕塑之一,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是人们崇拜的偶像,他勤俭节约、公而忘私,是人们学习的榜样。1963年雕塑家苏晖创作了《天鹅》雕塑,该雕塑被安放在《伏龙泉》雕塑旁。在20世纪60年代末,青年宫楼前的《雷锋》雕塑被移走,《天鹅》雕塑“飞”到了这里,两座雕塑所用的基座是同一个。
现今,文中提及的雕塑,有的已被当代雕塑家重塑,有的却已经彻底消失了,只能在一些老照片中一睹它们的风采。尽管如此,但只要它们曾经存在过,便永远镌刻进了这片灵性的土地,为这座城市最初的风貌打下了底色,让这里的人永远铭记。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