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正阳河木材加工厂。
(图片由宋兴文提供) 20世纪20年代正阳河街区俄罗斯民居。 现存于新桥小学校内的百年俄罗斯民居。 20世纪80年代河图街周边住宅小区。 20世纪50年代河清街一景。(图片由宋兴文提供)
现今河清街一景。
□孙名齐
“多罗斯夫卡牙街”“罗蒙诺索夫街”“切霍瓦牙街”……谁能想到,如今道里区的正阳河街区,当年竟有这些绕口的街名。实际上,这些街名都来源于俄文音译。百余年前,这个区域曾是俄国侨民的居住村落,不仅十几条街都用俄文起名,街路两侧也都是俄式建筑,还建起了俄侨小学、教堂和面包厂,一片异国风情。百余年后的今天,俄式建筑已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取代,这里已成为哈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带。
壹
正阳河街区的来历
对于老哈尔滨人来讲,道里正阳河街区并不陌生,这里主要指的是现今松花江公路大桥南端、哈药路两侧一带的区域。
20世纪初,这个区域是个人烟稀少的小村屯,叫正阳河,住的都是中国人,因为这里都是空地没有房屋,他们便在此处相继盖上了土坯房、板棚房等,逐渐形成了一个小村屯。在哈尔滨城建之初,为修筑松花江江堤大坝,在这片空阔土地上挖取土方,这里就逐渐形成了街道、村落。
资料记载,当年这里确有正阳河这条河流,它是指现何家沟在1908年之前入江口的旧河道,其位置大概在现今松花江公路大桥西南一带。20世纪初在正阳河入江口处,逐渐形成村庄,因这个村庄是在正阳河方向,所以将这个村庄称为正阳河。后来,这条河流改称何家沟,正阳河则成为居民区的地域名称。
正阳河街区主要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俄国十月革命后,大批俄罗斯人来到哈尔滨,当时的政府部门在现今哈药路两侧,批准建立俄罗斯人居住的村落,房屋为俄罗斯民居风格,以板夹泥房为主,后来这一区域内形成了以“河”字开头取名的街道。
贰
曾是较大的俄侨难民村
笔者从黑龙江省地名档案馆了解到,百余年前,这里的十几条街都用俄文起名,如:多罗斯夫卡牙街(现河洛街)、切霍瓦牙街(现河洲街)、罗蒙诺索夫街(现河曲街)、谢南钦克街(现河鼓街)等。当年这些绕口的街道名字,都来源于俄文音译。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收回了哈尔滨的市政管理权,1925年对这一区域内的十几条俄文街名统一更改,均用中文以“河”字开头取名,大部分街名都沿用至今。在哈市的街区中,正阳街区算是较有名的一处。
1949年后,这一区域附近新增的街路在命名时,也都以“河”字开头取名,比如河广街、河山街等。
这个区域有一条路大家都熟悉,就是哈药路,这条街形成于1910年。1925年此街名为河图街,再之前叫关达基街。关达基是人名,此人是沙俄时期的阿穆尔州总督、边防大臣,在哈期间被委任为中东铁路地亩处长,当时正阳河区域是沙俄铁路的附属地,在此居住的俄国人就称这条街为关达基街,直到1925年此街才改名为河图街。
在当年的正阳河街区内,有个哈尔滨较大俄侨难民居住村,名叫沃斯特罗乌莫夫村。1921年中东铁路管理局以时任局长沃斯特罗乌莫夫的姓名命名,在这一区域建立了沃斯特罗乌莫夫村,形成俄侨生活的区域。
正阳河街区在作为俄国侨民居住区时,不但建筑风格极具异国风情,各种生活配套设施也应有尽有。当时,这些街道两侧是独门独院的俄式板夹泥房屋,周围用木栅栏围成小院,形成了俄式建筑风格区。在这里居住的俄国人多是养牛户或小商贩,他们中很多是祖孙三代在此居住生活。
1922年,俄国侨民在多罗斯夫卡牙街(现河洛街)建立俄侨小学,这所学校是当时这个区域唯一的一所小学;1923年7月俄国人还在现今哈药路上建成了一座教堂;同年,俄国人又在现今河鼓街开办了一家面包厂。
到了日伪时期,有日本人在此经营的木材厂,也有俄国人办的酱油厂。同时,这里还有几家食杂店、餐馆、肉铺、药房等商服业。
1949年后,市政府在这个区域相继建立了正阳河木材加工厂、哈尔滨木器厂、正阳河酱油厂等大型企业。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这里一直是哈尔滨市较大的木材加工中心。
叁
哈药路仍是连通大江两岸要道
说到正阳河街区,不得不提一下哈尔滨的大酱和酱油。东北菜离开了酱油和大酱就好像失去了灵魂,而哈尔滨人的味觉灵魂或许也就藏在“正阳河”的一个个“味觉工厂”里,其中名气较大的便是正阳河酱油厂。1905年北京人杨成龙来到哈尔滨,酿出了第一缸正阳河酱油,怎奈每年产量有限,却因其质量极佳,几乎全部被当时哈尔滨的大饭店购买,正阳河酱油一时间名震哈埠。
日伪时期,正阳河酱油厂未逃过日本人的魔爪,被恶人兼并。1946年它更名为东北军区后勤部试验厂,其生产的酱油曾支援朝鲜战场,把来自哈尔滨的酱香送给最可爱的人。2004年带着几代哈尔滨人的味觉记忆,正阳河酱油厂乔迁至哈尔滨利民经开区。
说到正阳河街区,作为哈尔滨人还有一段最不愿提及的往事。1983年4月17日下午3时许,当时正值大风天,河图街33号院内突然燃起大火,火借风势,顷刻间席卷了整个大院,距离33号院不远的木材厂的大量原木也被引燃,几小时内便形成了“火烧连营”之势,一时间几乎这个地区都被点燃,全市消防车全部出动,直到第二天才完全扑灭了这场大火。火灾过后,政府部门对这个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迁改造,老厂相继搬迁之后,成片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被烧毁的地区在经历了大火之后,以惊人的速度重生。
进入本世纪,这个区域已是城市交通的命脉:松花江公路大桥南端在该区域内,二环快速干道也从该区域穿过,多个高档小区已经建成。现在的“正阳河”与以往已经完全不同,那些曾经的记忆随着时代的远去,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野。
现今,百年“正阳河”从俄侨小院变成现代化小区,在经历了水与火的洗礼之后涓涓百年,长流不息。
(除署名外,本版图片均由王铁提供)
作者简介
孙名齐 原黑龙江教育学院教师、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热衷于城市历史文化研究,多篇相关文章在媒体发表,从事影视创作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