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新华网客户端22日播发消息报道哈尔滨市凝心聚力全力抗疫
一座英雄之城的砥砺坚守
  12月3日,在哈尔滨市一高速公路出城口,工作人员在查验车内人员核酸检测证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新华网哈尔滨12月22日电(记者 刘伟 管建涛 杨思琪)松花江畔,寒风呼啸,冰封雪冻。
  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傲然耸立,见证着英雄城市、英雄人民一次又一次奋起。
  22日,在冬至后的第一天,千万级人口大市哈尔滨宣布:全域降为低风险地区,有序恢复全市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生产生活秩序。
  哈尔滨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以开放、大气、时尚著称,有着“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冰城”等美誉。
  然而,今年9月份以来,这座英雄之城经历了3轮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面对一次次突袭的疫情,英雄之城的英雄人民顽强不屈、坚韧不拔、勇毅前行。
  按下“暂停键”,只为快速打赢“阻击战”
  12月2日,哈尔滨发现此轮疫情首例确诊病例。
  奔跑在振兴路上的哈尔滨人渴望速战速决,打赢后还要接着奔跑。
  冬季是各类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随着天气转冷,从9月到12月,三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哈尔滨原有的节奏。
  城市慢慢静止,店铺大门紧闭,饭店暂停堂食,聚餐活动禁止,流调排查、隔离管控、病例救治等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在本该喧闹的时节,在本该人来人往的冰雪旅游旺季,为阻断疫情传播风险,这座城市作出了巨大努力,付出了巨大牺牲。
  疫情严峻时期,哈尔滨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提出“非必要不进(出)主城区”、快速推进全民核酸检测等举措,为快速有效阻断疫情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什么如此严格管控?流调结果显示,本轮疫情呈现出散发、多发、聚集性等特点,确诊人员活动轨迹区域跨度大、流动时间长、涉及场所多,遍及哈尔滨市主城区,而主城区人员密集、流动性极大,风险扩散隐患高。只有工作前置、缩小包围圈,才能最大限度遏制疫情扩散风险。
  交通阻隔时刻,哈尔滨市夜晚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左右。在位于城东的先锋路出城口,哈尔滨市道外区园林局工作人员张隆昌,正配合交警部门查验驾驶员的核酸检测报告、大数据行程卡和健康码,确认符合要求后才能通行。
  身处没有遮挡的空旷地带,张隆昌和同事们被寒风“全方位”侵袭,他们每天要在室外站6个小时以上,不时需要跺跺脚以抵御阵阵寒意。
  “虽然天气很冷,但我们不会放弃和懈怠。陪同这座城市渡过难关,应该是每个市民的职责。”张隆昌说。
  社区封锁阶段,数百个楼宇小区、数万名居民处于封控、管控状态。尽管有过失落、焦虑、迷茫,甚至无助,400多万主城区居民依然认真配合各项防疫举措。
  开启弹性办公、线上办公,按通知排队进行核酸检测,尽量少外出、不聚集……每扇紧闭的房门背后都是一场特殊的战斗。
  12月1日深夜,人们像往常一样进入梦乡,哈尔滨市道外区龙信家园小区的物业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小区内出现了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第二天一早被确诊为阳性病例。
  道外区大有坊街道四级调研员刘亚红成为驻守封控区的“逆行者”。
  每天早上6点天未亮,包括刘亚红在内的20名“战士”就开始了例会,部署一天的工作。通过微信视频、电话连线,及时掌握居民体温和心理状况,根据百姓所需配送生活物资,到每层楼进行巡逻检查、环境消杀、垃圾收集,按日期上门采集核酸……这就是封控区的日常。
  “每一件都很琐碎,但每一件都很重要,不能有半点闪失。”刘亚红说,小区内老年人比较多,有的不会用手机买菜,他们就用自己的微信下单,再第一时间送到老人家门口;有的一周要到医院做两次透析,他们进行全程闭环交接,确保治疗不耽误;有的一人在家害怕,他们就上门沟通,在老人手机里存上自己手机号,告诉老人有事打电话……
  这些“战士”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竖起一面面鲜艳的旗帜。
  每一条及时的信息反馈,每一次准确的核酸采样,每一回贴心的上门服务,都是走向胜利的关键一环,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战“疫”英雄。
  从黑龙江省到哈尔滨市,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不放过任何一个传播链,不放过任何一个风险点,以强有力举措遏制疫情反弹。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一天晚上,哈尔滨市一处因疫情封闭的小区,居家隔离的居民合唱《歌唱祖国》,用激昂的歌声、响亮的口号,为这场战役献上一份真挚的祝福。
  心有大我:每个冰城人都是英雄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疫情大考当前,人性的光芒更显耀眼。
  争分夺秒,跑过病毒,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是冰城人共同的追求与信念。
  ——挺身而出,不舍昼夜,白衣为甲,彰显担当。
  作为哈尔滨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哈尔滨市第六医院一病区科主任肖芙蓉每天都在“战斗”,“两点一线”“白+黑”不停地工作。
  12月7日,本该是49岁的肖芙蓉轮休的日子,没想到这一天却格外忙碌。接收病例、查房、会诊、监测各项关键指标,了解每位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
  哈尔滨市此轮新冠肺炎疫情共确诊42例,这些病例全部收治在哈尔滨市第六医院。
  肖芙蓉说,有时患者半夜转送到医院,她和同事又立刻从宾馆赶回去,等脱下防护服准备休息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三点钟。为了病患早日治愈,医院两个病区30名医生、45名护士一起忙碌。
  疫情突袭,哈尔滨市急救中心第一时间成立应急专班,20多名“急救人”在隔离宾馆、救治医院与社区之间往返奔波。他们随时待命,“急在分秒之间、救在生死边缘”;
  面对患者,哈尔滨市配置精干力量集中救治,坚持“一人一策”,采取中西医联合查房、中西医结合诊治、中西药联合的综合救治方法,尽最大努力救治每一位患者;
  幕后战场,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医医院的药师加班加点熬制中药,打包贴条,配送到需要地方……每天赶制上千袋药剂,他们经常熬到晚上10点多才下班;
  全员核酸,在一个个临时采样点,大门始终敞开,室内外温差高达30多摄氏度,医护人员连续作业,平均一小时采样100人份,一个动作一天要重复千余次……
  “我报名!”“我有经验!”“我可以!”“我能参加!”……这场战斗中,白衣天使铿锵请战,逆行出征。
  他们当中,有的人脸上布满勒痕,有的双手被冻得发麻胀肿,有的累得精疲力竭,在墙角、桌边一站都能睡着,却始终与时间竞速,与病魔赛跑。
  ——迎难而上,不辞辛劳,冰城人胸怀大义。
  除医护工作者,还有广大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铁路民航人员……在防控一线筑成一个个“抗疫堡垒”。
  “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这些天吃住都在单位,累了就在折叠床上躺一会儿。”作为一名社区主任,在哈尔滨市道外区民强街道文化社区工作的王琳玉常常忙得“脚打后脑勺”。
  既要安排核酸检测、对接流调信息、解答居民疑问,又要为居家人员做好健康监测、物资配送……记者采访期间,王琳玉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
  “需要我做啥,我就做啥。党员,就是要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必须发挥作用。”作为一名下沉干部,黑龙江省民政厅儿童福利处副处长邹平每天步履不停,最大的心愿就是帮助社区减轻负担。
  回到家,看他汗涔涔地躺在地板上,家人忍不住打趣:“在家都没见你这么干过活!”
  “能为抗疫做点事,我心里敞亮。”作为一名网格员,哈尔滨市南岗区奋斗路街道国庆社区居民杜凤林,是百姓熟悉的“老杜”。
  每轮疫情期间,杜凤林都准时化身核酸检测点的“大白”,提前到现场安装灯控设备、维护人员秩序,协助管理服务封控单元,积极为封控居民送物资。
  ——一呼百应,不言放弃,点点微光积聚强大正能量。
  大难当前,那些曾经的“孩子”仿佛一夜长大,冲锋“疫”线,展现不一样的青春。
  从大门、前台,到衣柜、储物柜,凡是有疫情传播风险的地方,“90后”河北小伙儿贾士忙都一处不落地做着物体表面核酸样本采集。自从9月看到一则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他一干就是三个月。
  “志愿者可以随时随地结束任务,但是每天睁开眼就知道身边又有人因疫情隔离在家、不能来工作,我就不想着走了。”在他看来,钱没了可以再赚,但有些事情不做,就没有机会了。
  流调对于掌握感染者信息、精准阻断疫情传播发挥着关键作用。流调员被称作战“疫”一线的“福尔摩斯”。
  12月2日,1980年出生的哈尔滨市第八中学校教师董鑫平,主动报名成为一名“流调志愿者”。
  “流调要争分夺秒,我们快一点,风险就少一点。”董鑫平顾不得中间休息,第一天工作就拨打了近180个电话。“累得都顾不上饿了。”他打趣道。
  尽管天气严寒、道路湿滑,一些老年人也走出家门,用行动温暖着冰城。
  核酸检测现场,66岁的杨罗洛身穿防护服,穿梭在排队的人群中间,维持现场秩序。作为南岗区曲线街道春明丫丫艺术团的一名成员,她已多次支援社区抗疫工作。
  “社区工作人员每天连轴转,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自己虽然退休了,能发挥点余热,就很高兴。”她说。
  静止的城市里,一个个骑着电动车的外卖小哥、快递员,在大街小巷间不停穿梭,为人们配送物资;在不那么繁忙的车站、机场,一位位全副武装的交警、地勤等工作人员,好不容易成为“寂寞岗”,也依旧恪尽职守,不敢有一丝马虎……
  (下转5版)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