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70年前 我在道外读“初小”



  □宋孚海
  70年前,道外的“初小”校园生活是什么样子?教室没有课桌,学生们坐在长条板凳上上课;课间,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做游戏;红领巾由家长手工缝制;书包里都有条白色的三角带。如今,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70年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始终不变。
  壹
  1946年后
  大批适龄儿童入学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伪时期的哈尔滨,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许多适龄儿童也因生活困难而失学。1946年4月哈尔滨解放了,解放初期的哈尔滨小学学制分为“初小”和“高小”,当时在道外只有南马路小学、保障小学、新兴小学等为数不多的几所公立小学校,此外还有几所规模很小的私立学校。
  哈尔滨解放后,政府部门不仅立即恢复生产,进行城市道路、交通和电力等方面建设,还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敌房产和资本家、企业主的房产兴办学校,其中就有道外的三育、水晶、纯化等小学,虽然教学条件极其简陋,但却保证了附近适龄儿童入学。
  我所就读的哈尔滨三育小学是一所四年制的初级小学,成立于1948年,位于道外保障街与三育街交口西南角处,教室和办公室都在一座逃亡资本家遗留的二层楼房里,面积不到1000平方米,主要招收保障街、滨江街和三育街一带的适龄儿童。我就是1948年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  
  贰
  学生年龄参差不齐
  校园常有从天而降的捷报  
  那时的小学生年龄参差不齐,大一点的十来岁,最小的还不到六岁。当时正值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在战场上捷报频传,经常有飞机“撒报”,红红绿绿的彩纸上印刷着攻城掠地的胜利消息。
  学校操场面积不大,堆满了子弹壳、炮弹壳,几乎没有活动的场地。下课的时候,学生们只能在教室的西、北、东三面玩耍,有“钉杠锤”的,就是现在的“石头、剪子、布”;有“摆旱船”的,就是两个人面对面坐在对方的脚背上,互相扶住对方肩膀,一撅一撅地移动;有“挤香油”的,就是分成人数相等的两伙儿,相向靠墙站着往中间挤,哪方被挤出去的人多就算输。
  那时候我们还经常做一种“交朋友”的活动,用纸叠成一个三角形的包,里面装点儿块糖、花生米、爆米花、瓜子之类的小食品互相交换。课间的集体活动多为“丢手绢”、跳大绳,老师也和学生们一起玩。
  教室没有课桌,学生们坐在长条板凳上,前面有一块长约1.5米、宽约1米的黑板,下面垫着砖头靠在墙上,老师得弯着腰写板书。黑板上涂的黑粉用不了几天就磨没了。
  当时的语文课叫国语,读小学一年级时国语第一课是学“人、手、足、耳、眼、鼻”,接下来是“工人、农民、学生”,“辣椒、黄瓜、茄子”等等,有配图,老师教发音和笔顺。有些发音与现在的不同,比如“我”读成“俄”,“略”读成“料”。数学课叫算数课,从书写阿拉伯数字和个位数加减法开始。有叠彩纸、剪彩纸等简单的手工课,还有的在大约宽3厘米、长4厘米的化石板上进行雕刻。文具除了铅笔、橡皮、纸张是买的外,其他的都是自己做的。小刀是用废锯条打磨的;文具盒是用小木板做的;笔记本是把纸裁成32开的后,再用针线缝的;书包因陋就简,有自己缝的、有用买菜兜子的、还有用包袱皮的,随便有个能装下书和文具的家伙就可以。学费很便宜,一般都能交得起,特别困难家庭的学生还可以减免。  
  叁
  红领巾由家长手工缝制
  颜色质地有差异  
  二年级开学的时候,我们的校园发生了巨大变化。操场清理平整一新,拆除了用树皮板围起来的临时厕所,新建了一个砖木结构、单独蹲位的标准厕所。校园四周建起了不到一人高、刷上绿漆的木栅栏,还有用砖铺成的步行道,钢筋拱形校门上镶着“三育小学”四个大字,操场上建了简易的单杠、双杠和沙坑。下课了学生们在单杠上“金钩钓鱼”、在双杠上“撵猴”、在沙坑里跳高或跳远等等。教室里换上了没刷漆的双人课桌和椅子,黑板挂在正面墙上,老师也有讲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理念是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这也是哈尔滨三育小学命名的初衷。从入学开始,学校就对学生进行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经常组织集体活动,比如每年的“十一”国庆节和“五一”劳动节,学生们都用红色、粉色、绿色的彩纸剪成花瓣,粘在树枝上做成花束,成排结对地到周边街道参加庆祝游行。正月十五的晚上,每人手拿一个自制的灯笼到靖宇街上扭秧歌。灯笼是用一块小木板和八根木条钉成四框,下面安装上一个小木把,四周糊上彩纸,里面插上一根小洋蜡。
  “六一”儿童节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兆麟公园游玩,大多数学生都用玻璃瓶子带凉开水,个别学生背着军用水壶,特别令人羡慕。书包里装着鸡蛋、烧饼、面包、馒头、大饼子和咸菜等,带得最多的是煮鸡蛋,很扛饿。学生们祭扫李兆麟将军墓的时候,老师给大家讲解李兆麟将军抗日的英雄事迹,学生们深受教育。当时感觉兆麟公园特别大,好像在狭小的校园呆时间太长,突然来到世外桃源一样。
  学校教育学生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在公共场所不喧哗、不打闹,爱护公物和一草一木,见到老师要敬礼问好,进屋要先敲门,进门要礼让长者。每天早上都检查个人卫生,不能随地吐痰,每人都要随身携带一块手帕。虽然是一些细枝末节,但对学生来说还是终身受益的。
  加入少年儿童队的学生,最初由老师确定,很快就改为全体学生都可以加入,从此学生的课后活动都以少年儿童队的名义来组织。要求人人全天佩戴红领巾,但绝大多数学生只是上学时戴上,放学回家就摘下来。红领巾都是家长按照标准尺寸手工缝制的,颜色深浅和质地略有差异。  
  肆
  每人都备有白色三角巾
  以备受伤时用来包扎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校园及周边都张贴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标语,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在挖防空洞。三育小学也在操场四周挖起防空壕,要求学生不要捡拾不明的物品,每人都必须准备一条半米长的白色三角巾,以备受伤时用来包扎。美国军机一旦接近我国边境,全市便拉响防空警报。警报声一响,学生们就立即在老师的带领下往防空壕里跑。虽然战火未波及哈尔滨市,但这段防空记忆却一直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当年三育小学办学规模并不大,这所学校只存在了十多年的时间,后来逐步合并到周边的其他学校。1952年我从这所“初小”毕业,升入另一所学校。从1952年毕业至今已经70年了,这所学校早已完成她的历史使命。如今,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每当回想起那段美好的小学校园时光,仍然心潮澎湃。
  作者简介
  宋孚海 省政府退休干部,热衷于哈尔滨城市历史研究,通过回忆自身经历,撰写颇具人文气息的老哈尔滨记忆文章,多篇作品在相关媒体发表。
  与您约稿
  哈尔滨记忆专版通过寻访城市老建筑、老物件、老故地等,讲述发生在哈尔滨的老故事。如果您酷爱城市历史研究,或是相关领域专家,欢迎提供稿件。
  稿件相关要求如下:1.文章字数为2500-3000字,多幅相关旧照。2.文章相关要求为:主题鲜明、史实精准、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强等。3.稿件请发送至22304430@qq.com,同时请注明姓名、个人简介(100字以内)、联系方式。
  本文图片为资料片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