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专访《误杀2》导演戴墨:对一个人的定义就是“误杀”
  导演戴墨(右)与摄影指导何山在片场。
  本报讯(记者 封娇)由陈思诚监制,戴墨执导,肖央、任达华、文咏珊等主演的《误杀2》票房持续上涨,戴至记者发稿时,票房已达9.63亿。《误杀2》讲述了一位父亲在绝境下的自救,同时也是一只“萤火虫”在强光下的呐喊。导演戴墨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就算被这样的一次事件伤了心,还是要相信好人多。
  ■记者:《误杀2》仍由肖央主演是出于怎样的规划?
  戴墨:当时我们决定做这个戏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请肖央老师了,因为他是《误杀1》的主演,我们想请他回来也是想做系列的一个延续。观众在看到面孔的时候,可能就会觉得“误杀”这个系列电影又回来了。
  ■记者:片中有一定比例的香港演员,是出于什么考虑?
  戴墨:首先我们在讲一个东南亚的故事,内地演员普通话都非常标准,一说词观众就会感觉这是一个内地戏,在地域上对故事没有帮助。其实,一些海外华人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因此香港演员在口音上有优势,所以请他们来饰演海外华人的角色。
  ■记者:《误杀1》和《误杀2》中,肖央演的都是父亲角色,表达父爱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戴墨:《误杀1》我觉得悬疑感会更强,这个父亲用了很多脑子不断逃脱警方对他的调查,也在不断反转,但是《误杀2》会加重情感上的表达。我觉得这次肖央老师的表现非常好,无论是对孩子还是一家三口的情感表达都非常充沛。而且他会给你不同的想法,会给你一些不同的方式让你去选择,自己会要求再演一条。
  ■记者:您觉得这次的“误杀”是“误杀”了谁?
  戴墨:我觉得对于一个人的定义就是一次“误杀”,包括像《误杀1》最终的结尾,那些采访、大家对于李维杰的认识。其实,我们这次在《误杀2》里,也是用了大量的群众的反应,记者、媒体的一些导向,来使观众对于这个事件、这个人物产生一层又一层的判断。太早地对于一个人或者对于一件事去下定义,是一件欠考虑的事,应该再去想一想,多听听不同的声音,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记者:片中小虫问爸爸,为什么在灯光下萤火虫看不见了,爸爸说因为他的光太弱了,只要看就能看得到。对此,您是怎么理解的?
  戴墨:我的理解是他还是想劝告自己的孩子,说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非常善良的,不只有那么一两个会发光的人,你要看到这个世界上会发光的人还是很多的,甚至能把黑夜照亮。那么一大片的森林里不止一两个会发光的萤火虫,可能会有很多,只是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 在不同的地方发着自己的光和热,就算被这样的一次事件伤了心,还是要相信好人多。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