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神秘的另一所哈市第六十九中学



  □杨庆旺
  20世纪60年代,哈尔滨确实有一所哈市第六十九中学。她不是普通的中学,而是一所集军事、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特殊学校。当年因她在哈市中学中的序号是六十九,所以对外称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对内则称黑龙江省滑翔学校。因为鲜为人知,便有些神秘色彩,我就是这所学校的一名高三学生。
  1965年5月中旬,根据国家有关方面要求,黑龙江省军区在全省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男生中进行滑翔学员的选拔。当年我以哈市第三十二中学高二学生身份参加选拔。选拔的基本条件分两方面:政治和身体方面根据飞行员条件严格审查,文化课成绩要求良好以上。经过两个月的选拔和审查,最终审定了180多名学生为第一批滑翔学员。其中初中生编成四个班,高中生编成一个班,仅21人。
  学校教职员工分别从省体委、省教委及哈市各中学抽调,办校宗旨很明确:为空军部队输送飞行员。对学生进行滑翔机飞行训练,学习简单的飞行知识,初步体验飞行生活。校址选在现今南岗区宣信街58号,用作修建学校校舍、办公楼、食堂等相关设施。这是一条培养飞行员的捷径,是一种改革,当年在全国其他城市也成立了几所为数不多的这类学校。
  我是当年8月25日得到正式通知,并马上报到的。由于当时滑翔学校校舍尚未盖好,我们暂时都吃住在哈尔滨体育学院。经过几天滑翔机理论学习后,我们被分到位于省内各市的航空俱乐部,进行滑翔机的飞行训练。负责我们高中班训练的是省航空俱乐部教员韩青云,她是全国著名的航空运动员。当年10月20日训练结束,我们都回到刚刚建好的校舍,开始学习文化课。文化课的设置与普通中学的初三、高三完全一样,如果有的学员因故不能到空军部队,可以参加升高中和大学的统一考试。根据省军区的计划,这批学员要在1966年7月入伍到空军部队,同时准备迎接下批学员入校。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使这所学校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从1966年4月中旬开始,学员参加身体和政审复查,同时准备升学考试。当时的口号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7月13日学校公布了去留名单。其中143名学员被批准入伍到空军部队,30多人被批准加入陆军部队,剩余学员分配到四川省民航学校,之后我们相继离校。
  多年以后,被分配到空军和陆军部队的170多名学员,绝大部分在部队相继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其中有一名学员被提升为大军区副职(中将)军官,有四名学员被提升为军级(少将)军官,近百名学员成为师团级军官,一名学员还荣任长春航校校长。三名学员牺牲成为烈士。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级军职岗位干部陆续离职退休,有的人转业到地方工作。到地方工作的绝大部分人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其中成为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和作家的人有相当比例,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无愧为当年全省学生中的佼佼者。
  当年全校共有200多名学员及教职员工,我们是学校首届毕业生,也是唯一的一届。尽管在校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但至今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并成立了校友会,经常聚会,回忆往昔在滑翔学校和部队令人难忘的生活。1970年这所学校被撤销,她在哈尔滨市存在了五年时间。尽管只有一届毕业生,但是学校输送的学生中有多名将军、优秀飞行员及各类人才,这是其他中学难以比肩的,应当记录在省、市教育史,乃至军史上。
  很多人、特别是哈市第六十九中学的师生们看到这个题目,或许会感到惊异:我们没有神秘啊。其实我说的不是现在的六十九中,而是另一所六十九中,一所您不知道的六十九中。
  1966年摄于校门前的毕业照。
  同学们在飞行训练间隙合影。
  作者当年的毕业证。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杨庆旺 哈尔滨出版社原编辑主任、编审、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作协五届主席团成员,长期从事中国军事史、中共党史、地方史研究与写作,现已出版50余部系列著作。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