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跟我走吧, 天没亮就出发!



  □本报特派记者 王坤 张堃雷
  3:30起床;
  4:30坐班车出发从酒店去媒体中心;
  5:00坐班车从主媒体中心去首都体育馆……
  本报北京冬奥会报道团队记者,2月8日这一天的采访,天没亮就出发了。
  此前的7日一整天,团队记者兵分两路守住冰上和雪上项目,晚上到首都体育馆会合共同报道短道速滑比赛,8日凌晨1点多钟才回到酒店——我们等于在床上躺了不到一小时,就又爬起来了。
  为什么这么拼?因为早在记者赴京报道冬奥会之前,就有很多喜爱中国天才少女谷爱凌和日本名将羽生结弦的网友和读者朋友们,由于不能亲自到现场观看支持,看直播又觉得不过瘾,所以请求本报记者一定替他们亲眼去看一看他们,现场为他们加油。为了这个重要约定,我们决定拼了老命也得给大家安排上。
  虽然我们答应得十分干脆,但实操起来其实是非常艰难的。谷爱凌和羽生结弦的比赛时间都很早,由于北京冬奥会采用闭环管理,媒体所住的签约酒店距离场馆本身并不算远,但我们必须要每天乘坐固定班车先到达主媒体中心,并在主媒体中心等班车进行换乘。再加上到了场馆之后,还要进行混采区的提前预约等工作,这就使得本来提前一小时就可以出发看的比赛,必须提前至少3个小时出发才能来得及。而像这样的热门项目,记者要想抢到一个好席位,观看到更多谷爱凌和羽生结弦的动作细节,必须越早去越好。
  值得一提的是,2月7日羽生结弦在北京冬奥会的第一次公开训练,要想进入首都体育馆的训练馆观看,要拼脚力;想要在混合采访区看到谷爱凌,除了脚力以外,还需要概率堪比中彩票一等奖的好运气。好在,最终我们非常幸运地,既进入了限流的训练馆亲眼见到了羽生结弦,又最终在各自场馆的混采区分别见到了羽生结弦和谷爱凌。很多没能见到他的媒体同行直呼我们“太幸运了”,但我们其实很想对他们说:“哪有什么幸运可言,幸运不过是因为努力,那都是用‘起大早’硬生生换来的!”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