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餐厅吃饭 机器人定点“投喂”



  □本报特派记者 张堃雷 王坤/文 韩伟/摄
  来冬奥会的第7天,终于有机会在主新闻中心的媒体餐厅吃一顿饭了。想到这里,忍不住心疼自己一秒……
  可能有人会问,吃一顿饭那么难吗?笔者只想说,没有最难,只有更难。为了给大家带来最新鲜的报道,本报的“冬奥三剑客”几乎只要睁开眼睛,不是在各个场馆,就是在去往场馆的路上,主新闻中心(MMC)对我们来说只是乘车中转站。这样一来,吃饭就只能靠在各个场馆的茶歇,或者是后半夜回到宾馆后才能吃上一口方便面。但对于已经吃了7天方便面的我们来说,现在只要听到方便面袋的声响就想吐。于是,我们终于下定决心,打算“放点血”,大快朵颐一番。
  好在2月9日迎来了暂时的“赛事低潮期”,我们可以来媒体餐厅尝尝鲜了。由于闭环内无法使用微信和支付宝的支付功能,我们只得先注册了“数字人民币”。来到点餐区,各式菜肴让人不免有些心疼钱包——肉菜50元-60元一份,素菜20元-25元一份,米饭5元一碗。要想像平时一样敞开吃,恐怕是个奢望。
  但贵有贵的道理,为了节约人工成本,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员聚集,这个媒体餐厅的做菜、上菜服务都是由高科技机器人完成的。只要记者在点餐处支付并提供座位号,做菜机器人就会按照既定的程序炒菜、烹饪,然后由上菜机器人将菜品从上空“运输”,并定点“投喂”给点菜的记者。这种极富科技感的设计,让人不免产生了时空穿越的错觉。或许10年后的餐厅,就会是这个样子吧!
  因为记者没有赶上15时的午饭点餐截止时间,最后只能点了一碗由机器人全程制作的麻辣烫。虽然没有享受到上菜机器人的“定点投喂”服务,但在取餐过程中看到麻辣烫机器人“师傅”在等待菜品制作完成的过程中不停扭动的身体,还是相当解压。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