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那些年 歌从唱片里飘出
  
  道里区中央大街与西六道街交口处,现在是一家体育用品商店,年轻人进进出出。如果将时光倒推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这栋建筑的一楼有一家闻名哈尔滨的唱片商店。凝望着这栋建筑,仿佛仍然会飘出美妙的音乐。可是一定神,那毕竟是40多年前的往事了。
  那个时候,可以自由选择收听音乐作品的工具只有电唱机,由此带火了电唱机的媒介——唱片。
  那个时候,中国唱片社出品的唱片供不应求,上讲究的是黑胶唱片,大众化的、便宜的是薄胶唱片。
  唱片最火的时候是1981年。排队买外国音乐资料唱片是很常见的。那时,即便在大城市,除了八个样板戏外,《红色娘子军芭蕾舞曲》算是最洋气的了。那时的《天鹅曲》《波尔卡舞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等外国音乐资料,虽然今天可以随手拈来,可在当时却颇有些神秘。后来出版的外国音乐唱片就有了《红河谷》《冰上圆舞曲》,再后来的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主题曲、墨西哥的《叶塞尼亚》等,但是即便是得知这些唱片要卖,也得早排队才能买到。
  在当时只要买到立体声唱片就特高兴,唱片上还特别注明了“立体声”三个字,现在收听立体声音乐已经特别容易,可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版的唱片才刚刚是立体声。
  那时,为了买一张心爱的唱片要省吃俭用,我攒足了两三元钱,才敢去唱片店一趟,左挑右拣,不买哪个都舍不得。那时候买不起品牌唱机,我就在道里、道外、南岗跑无线电商店,先弄个没包装的、没箱体的转盘,回来用质量好的纸箱改成箱体,然后就是买功放板、电源板、喇叭,改成音箱,当有一天从唱机里放出音乐,虽然纸箱音箱声音散碎,但那毕竟是自己的劳动成果,现在想来仍然觉着生活得很有意义。
  我在闲时,常将存了30多年的薄胶唱片全都翻出来看看,用唱机听上一段,别有一番情趣。一张张唱片记录了当时的音乐走向与大众喜好。1980年李双江、李谷一、关牧村、殷秀梅、叶佩芙、钱曼华、朱逢博、沈小岑等人的作品,就已经是唱片迷们最热衷收藏的了。《怀念战友》《游子吟》《美丽的心灵》《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歌曲,也都是通过唱片走向大众的。
  1981年出版《台湾歌曲演唱会》实况唱片,让台湾歌曲《橄榄树》《抓泥鳅》等被冰城大众所熟知。同年上海唱片厂出版了《星期广播音乐会》唱片共8集,使唱片让更多的人在当时得到了精神陶冶,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在我收藏的、为数不多的唱片中,我努力寻找哈尔滨的影子,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出版于1979年王立平作曲的《哈尔滨的夏天》《美丽的太阳岛上》,还有我省著名歌唱家周琪华的作品专辑《晨风在奔跑》,其中的歌曲《冰灯之家》《丁香说我爱你》都是当时歌唱哈尔滨的一个缩影。
  在那些岁月里,唱片给哈尔滨市民带来了无尽的音乐享受,现今只是社会进步了,承载音乐的工具变了,可音乐始终没变,音乐的记忆仍然清晰。
  □王 铁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