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玥
今后五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五年,也是哈尔滨振兴发展攻坚突破的关键五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十四五”时期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省委、省政府鼎力支持省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五个率先”的工作要求,希望哈尔滨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为全省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踏上新征程,哈尔滨如何谋篇布局?
结合我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着力打造创新引领之都、先进制造之都、现代农业之都、向北开放之都、创意设计之都、冰雪文化之都、宜居幸福之都,维护“五大安全”能力持续提升,龙江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作用更加彰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未来愿景
创新引领之都
目标
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振兴发展的支撑作用,建设东北亚区域性创新高地,打造创新引领之都。
选准创新
方向
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
聚焦“4+4”现代产业新体系,推行“揭榜挂帅”机制,深入推进技术攻关,努力突破一批技术瓶颈,研发新产品、培育新产业。
促进军地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应用,加快发展军民融合产业。
搭建创新
平台
加快布局高能级载体和功能性平台,积极创建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提升哈尔滨新区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水平。
深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打造中俄合作科创中心。构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推进市校企合作,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关键技术成果更多更快就地转化和产业化。
优化创新
生态
建设环大学大所创业生态圈,突出打造松北科创集聚区和“学府路—大直街—南通大街”科创产业带。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新一轮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用好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量质齐升。
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深化产学研用结合。积极培养留住引进创新型人才,为创新发展提供高质量智力支撑。
打造一流
营商环境
驰而不息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链条对标“全国最优”,形成更多首创性、特色化的改革成果。
深入推进“办事不求人”,加强流程再造、业务协同、政务上云,全面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一次办”。
探索推行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和简易注销登记改革,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营商环境的软实力构筑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未来愿景
先进制造之都
目标
把发展工业作为补短板的重点,全力实施工业振兴计划,完善工业体系,壮大工业规模,提高工业占比,打造先进制造之都。
加快工业
振兴步伐
把发展工业作为补短板的重点,全力实施工业振兴计划,完善工业体系,壮大工业规模,提高工业占比,打造先进制造之都。
深入做好“三篇大文章”,继续抓实“五头五尾”,强化创新赋能、数字赋能、设计赋能,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
加速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坚持龙头牵引、沿链谋划、本地配套、集聚发展,重点培育一批百亿级企业,加快形成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狠抓产业
项目建设
把扩大有效投资放在推动发展的突出位置,集中精力抓招商、上项目、增动能。
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产业园区主阵地作用,提升发展贡献度、产业集聚度。
实施工业项目赋能提质三年攻坚行动,精准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发展前景好的链主企业和配套项目。
创新产业项目建设推进机制,推动项目加快落地建成达产。
深化重点
领域关键
环节改革
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推动混改重点突破,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持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制约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宣传文化体制改革,做强新型主流媒体。
抓好开发区、行政执法、投融资等综合性改革,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类改革,鼓励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主动改革。
推进民营
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等政策,帮助各类市场主体解决实际困难。
深入实施民营企业梯度成长培育计划,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引育壮大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当好企业发展“服务员”。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商会作用,吸引更多民营资本、民营企业扎根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