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可心
着力打造创新引领之都、先进制造之都、现代农业之都、向北开放之都、创意设计之都、冰雪文化之都、宜居幸福之都——未来五年,哈尔滨将锚定目标,勇毅前行,迈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坚定步伐。
未来
愿景
创意设计之都
目标
大力发展创意设计产业,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创意设计企业,打造创意设计之都。
深度融合
加快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转变
把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商贸、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向多样化和高品质转变。
做优
商圈
建设东北亚消费中心城市
大力发展创意设计产业,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创意设计企业,打造创意设计之都。支持会展经济、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夜间经济等新业态发展,做优高品质特色商圈,加快培育时尚消费供给体系,营造多元特色消费场景,建设东北亚消费中心城市。
“换道
超车”
推动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把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为经济“换道超车”注入动力。加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培育支持数字企业发展,推动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国大数据中心重要基地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制定完善生物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能源等产业,建设生物产业链聚集区。
未来
愿景
冰雪文化之都
目标
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赓续城市文脉,发展文化事业,做强文旅产业,打造冰雪文化之都。
以文育人
以时代新风塑造净化网络空间
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巩固拓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
以文铸城
建设东方音乐浪漫文化名城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进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等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大力发展冰雪文化、音乐文化,办好国际冰雪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文化活动,建设东方音乐浪漫文化名城。推进文化惠民,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和艺术人才培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
以文兴业
抢抓后冬奥时代机遇借势发展冰雪经济
围绕打造世界冰雪文化旅游名城,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活动载体,开发旅游产品,创新模式业态,推动全域全季旅游品质升级,提升“冰城夏都”美誉度影响力。深挖“绿生态”潜力,打造避暑康养度假胜地。放大“冷资源”优势,抢抓后冬奥时代机遇,借势发展冰雪体育、冰雪旅游、冰雪创意、冰雪装备等为重点的冰雪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依法治污
确保水环境持续改善
强化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持续推进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综合治理,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果,确保水环境持续改善,水资源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土壤、农业农村、地下水污染治理及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体系建设。
绿色发展
建设绿色机关绿色家庭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统筹做好“双控”“双碳”工作。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实施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加快发展绿色制造、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碳汇经济。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建设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
生态文明
实施张广才岭阿城段生态保护修复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落实林长制,实施张广才岭阿城段生态保护修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健全国际湿地城市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强化“三线一单”刚性约束,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供制度保障。
未来
愿景
宜居幸福之都
目标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打造宜居幸福之都。
就业优先
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
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抓实抓细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容量和质量。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夯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础。
房住
不炒
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
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应保尽保,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健全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坚持“房住不炒”,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
落实
双减
推动高中教育特色发展
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效率,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在哈高等院校高水平发展。深入推进健康哈尔滨建设,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健全紧密型医联(共)体,加快构建医养结合和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扩大养老托育有效供给。
两岸
繁荣
提高新区生活便利度
优化拓展“一江居中、南北互动、两岸繁荣”发展格局。老城区有序推进更新改造、功能提升、人口疏解,优化人居环境,在传承城市文脉中展现新颜。新城新区坚持高标准、高品质开发建设,提高生活便利度,在产城人融合发展中彰显活力。
优化
交通
启动地铁4号、5号等新线项目
做好京哈走廊、绥满通道、哈绥高铁等工程建设,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构建便捷高效路网体系。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完成地铁3号线二期西北环工程,启动4号、5号等新线项目,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加强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增加泊位供给,有效治理“城市病”。
城市更新
完善形成三级公园体系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统筹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系统优化城市风道、水道、绿道,完善形成“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三级公园体系,让城市贴近自然,让生态融入生活。
引领
辐射
培育哈尔滨现代化都市圈
培育哈尔滨现代化都市圈,放大中心城区、新城新区以及卫星城和市域次中心对资源的吸附能力,吸引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形成全省高质量发展核心动力源。加快打造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一小时、两小时经济圈,推进哈长城市群建设,推动哈大齐绥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省会经济圈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安全
发展
全面提升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能力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弘扬新时代“东莱精神”,更好利用数字技术,助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守住城市安全底线,建设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强化金融、政府债务、房地产、生物等领域重大风险防范,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提升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能力。毫不松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严格落实“四方责任”和“四早”要求,扎实做好疫苗接种,巩固筑牢疫情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