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2019年,本报报道了她“领养”12个“白吃白喝”亲人的感人故事 几年来,她不断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热心捐助
刘大姐的“爱心账本”

  帮老人理发。   
  刘湘云的“爱心账本”。   爱心人士送来物品。

  □本报记者 王鸿凌
  2019年12月30日,陌生人邮寄来一包爱心衣服;
  2020年4月5日,收到爱心包裹,有手纸、纸尿裤;
  2021年4月11日,玉华老弟给老人送来水果、衣服和鞋子;
  2022年1月24日,小光和同伴送来了大米白面和衣服……
  6日15时,刚吃完午饭的刘湘云翻出了“爱心账本”,一张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上记录着300多笔爱心帮助,一张张发旧的快递单是不留姓名的爱心人士留下来的唯一凭据。看着眼前的“爱心凭证”,刘湘云瞬间红了眼眶,她对记者说:“我和大家素不相识,除了继续照顾好家里的亲人们,我无以为报。”
  2019年11月,本报报道了双城区德福养老公寓老板刘湘云在14年里“领养”12个“白吃白喝”的亲人们,给他们温饱、为他们养老送终一事,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广泛关注。四面八方邮寄过来装有衣服、日用品、食物的爱心包裹,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托人送来了攒了两年的工资,60多岁大姐雇车送来平时出门捡的用来烧锅炉的板子,派出所副所长每逢周末都来帮忙包饺子……之前的14年里,她用大爱给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们温暖的家,之后的日子里,爱心人士又用大爱来回报她的付出,而这每一份爱心,刘湘云都用纸笔记录了下来,并深深印在心里。
  衣服鞋子、日用品
  爱心从四面八方涌来
  看着眼前的“爱心账本”和快递单,每一笔记录和凭据,刘湘云都能清晰地记起它背后的温暖。说起第一份爱心,刘湘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那是2019年12月1日,一天收到了同一位爱心人士邮寄过来的12个编织袋,里面装着衣服、鞋子、被褥、纸尿裤、尿垫、一次性碗筷,她没有留下姓名,我只能把电话记录了下来。”刘湘云按照快递上面发件人的电话拨打了过去,“大姐,我在报纸上看见你对老人们的付出,就尽点所能,不用知道我的名字,是你的奉献和大爱感动了我。”不论刘湘云怎么问,对方还是没有留下姓名。
  从那天起,刘湘云的养老院经常能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包裹,有时天都黑了,还有人开车过来送物资。2019年入冬,双城区救助站送来了大米白面、豆油和棉衣棉裤;市、区红十字会送来了一些药品、衣服、雨伞、褥疮膏等;还有从重庆市邮寄过来的小豆干等食品……
  2019年至今,刘湘云的“爱心账本”上记录了300多笔“爱心账”,大大小小的爱心物资及捐赠人都“记录在案”。
  每笔“爱心账”的背后
  都是暖人心的故事
  “姑娘,你听姨说说,这些人和事太打动我了。”故事还没开始说,刘湘云就已经哽咽了。
  “你看,这是孟姐姐来过的次数,我都记着呢。”刘湘云口中的孟姐姐已年过6旬,在给儿媳妇看孩子的空闲时间,她会出去捡一些装修废料,想着给刘湘云送去烧锅炉用,攒到一定数量就趁着休息的一天半天,花300元钱打车送到刘湘云的养老院。刘湘云说:“孟姐姐每次来都吃不上饭,带着饼和干豆腐对付一口。有一次,孟姐姐攒了一大堆装修废料,特意雇了一辆小货车过来,还亲自卸车。”
  70多岁的孙阿姨双目失明,是一名孤寡老人,得知了刘湘云的故事之后,她将攒了几年的退休工资托人送到刘湘云手中。刘湘云说:“我哪能要她的钱,我应该去帮助她。”但是,委托人很坚定地说:“老人说了,必须把这个钱交给你,带回去她也不会要。”面对这份坚定又有分量的捐助,刘湘云紧紧握着委托人的手说:“孩子,你回去一定告诉孙阿姨,等她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就来我这儿,我给她养老。”
  “小白来我这帮忙有15年了,他把老人们都当成亲人看待。”曾任双城区治国派出所副所长、现已退休的白胜刚是刘湘云的好“搭档”,几乎每周末都来到养老院看望和照顾老人们,还给老人包饺子。不仅如此,只要有空,他们一家三口一起来当志愿者。每到过年,白胜刚会给老人拜年,陪老人们唠家常。
  一箱箱蛋糕、罐头、水果等物资,都快把养老院门前摆满了,这些物资是黑龙江自贸区哈尔滨片区展鑫金融产业园服务队资助的,刘湘云拿起“爱心账本”说:“他们已经来过4次了,年前送来大米白面、牛奶、花生瓜子和糖,二月二还送来了一大包猪头肉。”
  她继续付出着
  又“捡”回3位“亲人”
  “我之前做了我应该做的事,他们的爱心才是无私的奉献。”刘湘云总是这样说,不知道自己该拿什么去回报这些温暖和爱心。所有的爱心人士却说:“是刘湘云感动了我们,才会有我们的付出。”
  刘湘云也确实没辜负大家,这两年,她又“捡”回了3位无家可归的流浪者。2020年秋天,一名衣衫褴褛的女子敲开了养老院的大门,“孩子,你是从哪来的?”“我也不知道,你给我口饭吃就行。”当时的天气,刘湘云都已经穿上了长袖外套,眼前的女子却还只是穿着背心,打着寒颤。“我赶紧让她进来,想着让她先住下,再发寻人启事。”刘湘云给她煮了一碗热乎乎的面条,还帮她洗了澡。但是至今,也没找到女子的家人。在这期间,还真有人来“认亲”但未果。让刘湘云没想到的是,“认亲”没成功,对方却被刘湘云的大爱感动,回到家后寄来了大米、豆油等。
  28岁的小军在养老院住了两年多,收养他的时候,刘湘云只知道小军的父母都去世了。结果刚来第三天,小军在院子里走着走着就倒在地上开始抽搐,带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小军患有先天性癫痫,看病加买药,刘湘云自己掏了1000多块钱。虽然知道小军有病,但刘湘云没有放弃他,反而当成自己儿子一样照顾着。
  她收留的第三个无家可归者是50多岁的“柱子”,“柱子”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没有亲人“认领”,最终在刘湘云这儿安了家。
  夫妻俩不雇服务员
  想省点钱贴补老人
  刘湘云的养老院里现有76人,而服务人员却只有2人——61岁的刘湘云和她的丈夫。
  “我都习惯了,每天能睡上三四个小时就够用。”每天的23时30分左右,刘湘云在厨房备好第二天的伙食后,开始第一遍检查所有房间,确认大家伙儿没有踢被的、没有掉下床的,才会回到自己的卧室放心睡下。而直到凌晨4时起床,仅有的4个小时睡眠里,她还要再爬起来3次,挨个“查房”……
  这里的一日三餐,都是夫妻俩一起准备,他们的三餐时间会延后三到四个小时。当记者问起为何不雇服务人员时,刘湘云告诉记者:“我想省点钱,给老人们贴补点。”看见老人的鞋子坏了,她会马上脱下自己的鞋给老人穿上;有的老人“耍赖”想吃零食,她也会一一满足;老人生病了,她都是自掏腰包为老人们买药。
  “他们对我也好呀,真把我当‘闺女’了。”刘湘云本命年那年,有的老人知道了,托人网购一套红色的线衣线裤递到“闺女”手中。看到“闺女”快中午了才吃上早饭,也会有人递来热乎乎的温水……
  “我不觉得累,每天都特别有力气,人活一生总得做点有意义的事。”刘湘云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信念,那就是照顾好现有的老人和流浪者们,尽自己所能让他们都能有个家,有个能解决温饱的地方。
  面对手里这份沉甸甸的“爱心账本”,刘湘云唯一能做的就是将一份份爱心都记录下来,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才能不辜负这些素不相识的祝福、爱心和期许……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