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一人一事一辈子 痴心钻研千年老玩意儿
古代“神器”被七旬大爷鼓捣活了

   立轴式风车、一牛八磨、水力罗面……这些陌生的名词其实来源于《天工开物》等古代科技著作。在重庆沙坪坝区中梁镇的一个农场里,十几个精巧别致的古科技小模型陈列于此,这是汤家禄五十多年来专注复原古科技的部分作品。
  75岁的汤家禄是一位古代科技迷,爱“追”千年前的老玩意儿。他曾拿着古代科技著作,走遍大巴山、太行山和云贵高原,用退休金完成了30个古代科技工具的复原,将《天工开物》中提到的世界上最早的鼓风机、汉代的水连九磨、一牛八磨等一一变为现实中的物品。
  偶然得见古法榨油
  埋探索古科技种子
  今年75岁的汤家禄与中国古科技的渊源,还要从他当年刚来到重庆工作时说起。1966年汤家禄从北京调到重庆某研究所工作,在一次前往重庆山区工作途中,汤家禄被远处传来的劳动号子声所吸引。循着声音,汤家禄看到了一生难忘的画面:几位缠着头巾、穿着蓝布衣裳的工人高喊着劳动号子,抱着一根被绳子吊起来的大圆柱撞击着什么。
  随着菜油的香味飘进他的鼻子,从小生长在宣武门,头一次出北京城的汤家禄惊道:“竟然还可以用这种方式榨油,这太奇妙了。这片山里还有多少我不知道的奥秘?”那是一台菜油压榨机,源自汉代。眼前的传统榨油机让汤家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与当地农民的交谈中,汤家禄得知,大山里还有许多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从此,他彻底迷上了中国古科技,无论是水车、土陶,还是造纸、织布等传统技艺,他都要去一探究竟。从那一刻起,19岁的小汤便在心里种下了探索的种子。他开始四处打听“古科技”的下落,磨面、织布、造纸……只要听说,他一定会去一探究竟。
  一人一书
  踏上深山“寻史”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珍贵的资料、书籍不容易买到。汤家禄得知重庆历史博物馆的古书部有一部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便立即找上门借阅。
  “那本书是一部老版本,用托盘托出来的,老化了。”汤家禄不敢用手翻看,只能用一根竹签小心翼翼地翻阅这本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以防书页被弄破。那时复印机刚开始使用,一元一张的复印费堪比天价。“再贵咱也得印啊”,汤家禄请工作人员将有图案的页面全部复印下来,装订在一起,便成了一本陪伴在他身边近四十年、虽已泛黄但依旧整洁的复印版《天工开物》。自此,一人一书,汤家禄踏上了长达三年的“寻史”之路。
  拿着这本“书”,汤家禄前往四川通江、陕西汉中、黔东南、江西……寻访书中所提到的古代科技发明的遗迹。它们往往都藏在深山和偏远乡村中,但汤家禄照去不误,从2004年到2007年,连续三年一直在外面“追”寻古科技发明。
  2004年年底,汤家禄带着两位助手到贵州毕节寻找“九磨”。到了南江,要进入大山深处只能步行。大冬天的,裤子结冰了就用棒子把冰敲掉。这次旅程,让汤家禄在研究汉代水连九磨上有了重大突破,后来便有了模型。
  一事终一生
  复原古发明
  《天工开物》是收录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生产技术的科学著作。有了这本古书的理论支撑,有了实物的佐证,汤家禄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将古代的科技发明动手制作出来,2016年这项浩大的工程正式启动。
  在复原中国立轴式风车时,汤家禄捧着图纸研究了很久:“之前认为不就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嘛,用四张床单一绷上,风车就能旋转。”但他在图纸上发现每个装布的地方都有一个圈,上下能活动。
  “为什么要装能够活动的两个圈呢?它们是做什么用的?必须分析透,才能完美复原。”于是,汤家禄用纸和高粱秆先做了一个小小的模型,用吹风机一吹,这才发现里面的原理:在风的吹动下,一面扇页要合过去,风推动它到了对面,自动打开,可以减压。合拢、打开、合拢、再打开,原来这个圈儿是为了自动减压所用。明白了其中的原理后,汤家禄制作出一个12米高的立轴式风车,跟上千年前使用的几乎一样,还用上了榫卯结构,没用一颗钉子。
  汤家禄的经费大部分来源于自己的退休金,多年来都投入到了古代科技发明的复原上,买设备、请人工,大概投入了40多万元,有的人表示不解,但他认为非常值得。如今,汤家禄已经收集了200多张古科技图纸。由他1:1等比例复原的古科技实物种类已经达到30个,小型模型也完成了16个。汤家禄说,自己的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将这些图纸都进行1:1复原,让人们感受到先辈们的聪明才智。“如果能够将这些古科技成果展现于今,我这一辈子就不算白活。”
  在多年的古科技复原过程中,为了确保每一个环节不出错,汤家禄始终亲力亲为。每个作品都饱含了他对古代科技发明深沉而又真挚的爱。
  希望建博物馆
  传承古代科技
  每到周末、节假日,不少附近学校的学生,还有亲子旅游团、自驾游的游客来到汤家禄开办的“古科技大讲堂”听他讲述古代科技发明的故事。时至今日,“古科技大讲堂”已经接待逾两万名学生,有时候一天要讲5次课,一次200人左右。一件件古科技模型让同学们连连好奇发问:“老师,八个石磨是用电来拉动吗?”“它们有什么科学原理吗?”
  “古时候没有电,人们的生产劳作都要靠牛、马等家畜来完成。最初的石磨是由人来推动的,后来便发展到由一头牛拉动八个石磨同时运转,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除了介绍中国古科技发展历史,汤家禄还经常在“古科技大讲堂”带着学生们亲手制作独轮车、风车、躺椅形状的手机支架等木质小工艺品。
  汤家禄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古代发明的农业机械比较多,但眼前的这些古代科技发明复原品只是《天工开物》中的一小部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建起一座古科技博物馆,将古代的农业生产工艺、纺织、风力、冶金、土陶、交通工具、古兵器等方面的科技发明都复原出来,展示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把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在汤家禄看来,这些年自己对复原古科技的执着,其实都是源于对中国传统技艺的热爱。“我希望能够利用古代科技发明启发人们,让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先辈们的勤劳和智慧,这些是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与发扬的。”
  综合整理自网络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