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曾主持官吏业绩考核达二十四次,史称“二十四考”。
□田栋
在家庭教育中,身教大于言传,唐代名将郭子仪便是其中代表。郭子仪秉承忠义、谦和、恪尽职守的原则,平定安史之乱,化解异族入侵,为唐王朝再造社稷立下大功。而郭氏一门在中唐以后也一直声名显赫、人才辈出。这一切,都离不开郭子仪以身作则的家风教导。
多次临危受命
不顾兵少将寡
胜利平定叛军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河北河南沦入敌手。当此危难之时,郭子仪不顾兵少将寡,在另一位唐军大将李光弼配合下,带领本部朔方军经河北门户井陉深入敌后,攻拔常山郡,又打败叛军骁将史思明于沙河和嘉山,迫使史思明披散头发、光着双脚奔逃。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9月,叛将仆固怀恩趁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元气大伤,引吐蕃、吐谷浑、党项、氐、羌等二十万大军占领了长安,册立傀儡皇帝。仓皇出逃的唐代宗急命郭子仪为关内道副元帅,出镇咸阳防御。面对敌众我寡的极端情势,郭子仪白天击鼓虚设旗帜,夜晚则多燃火光,击鼓扰敌,吐蕃军队“惶骇而去”,叛乱就这样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两年后,不甘失败的仆固怀恩再次引吐蕃、回纥三十余万大军南下。危难之时,唐代宗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屡立奇功的郭子仪。郭子仪也当仁不让,带着儿子郭晞,将兵一万奔赴泾阳前线指挥。一万对三十万,局势危如累卵。兵临城下、大厦将倾,包括既是儿子、又是部将的郭晞在内,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沙场老将郭子仪身上。
为儿子做表率
七旬老将
单枪匹马入敌营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此时,一个好消息的传来暂时扫除了阴霾——异族屡次三番入侵的始作俑者仆固怀恩已经病死在鸣沙。吐蕃和回纥军队失去了共同的协调人,相互间的矛盾也暴露出来,于是分营驻扎。郭子仪当机立断,决定亲自前往回纥大营,以曾并肩作战平定安史之乱的旧谊说服对方和自己再度联合,掉转枪口攻打吐蕃,收分化瓦解之效。
见到年近七旬的父亲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跨上战马,郭晞赶忙拉住马头制止。郭子仪不为儿子所动,大声说:“彼众我寡,我们父子身死事小,国家危难事大。如果能用至诚之言感动对方,重修旧好,那是四海之福啊!”同时用马鞭击打儿子的手,一边呵斥:“滚开!”接着带着几个随从策马扬鞭,绝尘而去。回纥军首领药葛罗见郭子仪几乎是单骑来访,不免大惊,遂带领诸将“下马罗拜”。在郭子仪一番语重心长地告诫之后,回纥诸将终于捐弃前嫌,决定共同打击宿敌吐蕃。吐蕃很快得到了消息,大惊失色,趁夜“引兵遁去”。郭子仪趁势与回纥军合兵一处,追击吐蕃军队,夺回被掳掠的唐朝“士女四千人”,又一次成功化解了危局。
政治智慧极高
虽功高位显
仍然隐忍自保
安史之乱平定前后,郭子仪功高位显、为人侧目,却始终保持着举重若轻、谨言慎行的态度,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妥善处理了和皇帝、权臣及家人的关系,使郭氏一门持续数代不衰。
郭子仪主持收复长安、洛阳后,乘机联合李光弼、鲁炅、许叔冀等九节度使,联兵二十万围攻叛军安庆绪所盘踞的相州,欲与叛军做最后决战。但此时唐肃宗君臣担心武将们功高震主,故意不设主帅,竟然派遣宦官鱼朝恩到一线指挥作战,结果导致唐军人数虽众却号令不一,终至围攻失败。鱼朝恩还朝后,把责任全部推到了郭子仪身上,唐肃宗当即把郭子仪召回京城雪藏。
此时已经孑然一身、闲居京城的郭子仪依然和鱼朝恩保持礼仪上的交往,并未表现不满。郭子仪入朝后,鱼朝恩邀请他游览章敬寺。面对众人对鱼朝恩阴谋加害的担忧,郭子仪不以为意、欣然赴约,让鱼朝恩大为感动。
唐代宗大历二年十二月,郭子仪父亲陵墓被盗掘,盗墓者也没有被抓到。时人多认为鱼朝恩素来妒忌郭子仪,肯定是他派人干的,担心郭子仪会忍无可忍,兴兵反叛。没想到郭子仪见到皇帝竟嚎啕大哭,还把父亲陵墓被盗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我领兵作战时不能禁止官兵为乱,放纵士兵掘人坟墓。这是上天对我的谴责啊,和别人没有关系!”一场大乱消弭于无形。这也让朝野上下对郭子仪更加敬服。
家风家教极严
郭氏后人中
有五位驸马一位皇后
除了对皇帝和朝臣守正谦退,郭子仪对家人的教育管束也十分严格。郭子仪第六子郭暧迎娶代宗女儿升平公主。一日小两口吵嘴,郭暧失言说道:“你不就仗着自己父亲是皇帝嘛,那皇帝位子我爹还不稀罕呢。”郭子仪听说后,当即把郭暧关起来,然后赶紧进宫向代宗请罪。唐代宗也只是宽和地说:“‘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闺房里的话,何足听也!”郭子仪回家之后,当场把郭暧打了一顿,这便是著名京剧《打金枝》的来源。
郭子仪后人里,出了五位驸马和一位皇后,这是郭氏家族在中晚唐朝居于核心政治地位的重要标志,而这五位驸马和一位皇后都出在郭暧这一支。郭暧的女儿郭氏还成为唐宪宗的元妃,穆宗即位后被尊为太后,敬、文、武三朝又被尊为太皇太后,可以说荣宠地位无以复加。显然,正是由于郭暧一支与李唐王朝深度绑定,才有了郭氏一族的长盛不衰。而究其根源,正因为郭子仪的严格管束和言传身教,才使郭暧一族从整体上传承了防骄戒满、谦逊守位的家风。
家风影响之下
八子七婿
皆成为朝廷重臣
靠着进退有道的处事方式,郭子仪终以八十五岁高龄善终。“德宗闻之震悼,废朝五日”,还专门下诏褒奖。在郭子仪家风的影响下,他的八子七婿皆为重臣,郭氏后人也在政治舞台上持续发挥着影响力,成为中晚唐朝赫赫有名的核心家族之一。
郭子仪三子郭晞,“少善骑射”,跟随父亲参加了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入侵等一系列战争,以功拜御史大夫、检校工部尚书,成为郭子仪之后朝廷加以倚重的能臣。
因与妻子升平公主拌嘴而受皮肉之苦的郭暧结局也很不错。唐代宗大历十三年,皇帝下令摧毁白渠支流上妨碍民众灌溉的碾硙(利用水力驱动的石磨),升平公主和郭暧各有碾硙两个。在唐代宗的劝说下,升平公主和郭暧当即将自家的碾硙全部毁弃,带动其他世家大族的八十余个碾硙“皆毁之”,赢得朝野赞誉。
升平公主墓志还记载了贞元年间,唐德宗命升平公主教育即将和亲的咸安公主。正是因为升平公主夫族郭氏是功勋显赫、颇具声望、家风高尚的家族,唐德宗才认为由她去教导即将和亲远嫁的咸安公主最为合适,这正体现了唐朝君臣对郭氏门风的信任和褒奖。
后人深受荫庇
一门子弟
历经风雨屹立不倒
郭暧之女郭氏,为敬宗、文宗、武宗三朝太皇太后,地位尊崇。唐穆宗驾崩后,有人建议太后临朝称制,郭太后当即以武则天擅权自立的教训拒绝,明确表示太子虽年幼,但应选择德才兼备的大臣加以辅佐,自己怎么能掌握政权呢?武宗在位时喜爱游猎,郭太后规劝他减少游猎以国事为重,起到了以实际行动告诫、辅佐帝王的正面作用。
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郭氏子弟,还有郭子仪的侄子郭昕。他在唐肃宗末期担任地处西域的安西四镇留后。自安史之乱爆发,吐蕃就乘机向远离中原的安西四镇发动进攻,安西和长安的联络就此断绝。十五年间,郭昕带领安西守军与吐蕃军队展开殊死搏斗,在漫漫黄沙中演绎了一曲心怀故国、热血守土的悲壮之歌。唐德宗感佩其“忠义之徒,泣血相守”,特地下诏,升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但到了贞元三年,安西四镇还是被吐蕃攻陷,郭昕也用生命实践了郭氏一门忠义千秋、百死不悔的家风。
大敌当前时激流勇进、舍我其谁,认准目标便一往无前;为臣处世时又谦恭有礼、谨慎自持,深谙韬晦之道,从不恃宠而骄,这就是郭子仪一以贯之的原则,也成为郭氏家族历经风雨而屹立不摇的奥秘所在。
综合《北京晚报》、人民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