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安字片、拖拉机厂……重度残疾的他用画笔记录城市历史
拄双拐走遍冰城 丹青绘就《人世间》

  □本报记者 封娇
  双下肢小儿麻痹,身患重度残疾的他无法走路,几十年来,他拄着双拐走遍了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用手中的画笔记录着城市的历史。40多年后,他画中的景象出现在热播剧《人世间》中。他用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绘就了一幅自强不息的人生画卷。
  身残志坚 从小师从名家学绘画
  哈尔滨4月的清晨,微风中依然带着一丝清冷。一大早,64岁的张钦就拄着双拐来到位于革新街上的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广场前锻炼。张钦说,从十几岁开始,他就每天坚持锻炼身体,“虽然我双腿残疾,但仍要坚持锻炼,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和创作的保证。”在十七中上学时,张钦每天都上儿童公园锻炼。那时,他跟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孙月池教授学画画,孙老师建议他在现有的条件下要多活动、多锻炼,这样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才能把工作干好。
  1岁患上双下肢小儿麻痹的张钦,从小就喜欢画画。上小学时他曾在少年宫学习绘画,后来父母请来孙月池教授到家里上课。张钦说:“孙老师到我家是义务授课,从素描、色彩开始系统地教我学习。”1977年,张钦在一次晨练中偶然与连环画《闪闪的红星》的创作者、著名画家杨沙结识,杨沙被张钦的毅力打动,亲自辅导他学习国画。张钦说:“我没上过大学,在自学的路上能得到杨沙老师的教诲与引领,至今难以忘怀。”虽然在那个年代,张钦不能像许多画友一样进入大学深造,但绘画却成为了他一生的追求与精神支柱,不仅支撑着他走出人生低谷,找到人生方向,更为他收获了许多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
  高中毕业后,求学无门、就业无路的张钦并没有赋闲在家,而是拿起画笔,拄着双拐行走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对绘画的执着追求,充实着他面临人生转折时备受煎熬的日子。那时,他画大地旷野、街道民舍、绿野农家,广阔天地中的幽然景致令他心境释然,也让他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张钦说,上世纪70年代末,他到龙塔周边画画,当时那里是军用飞机场,“飞机慢慢降落,飞行员从飞机上走下来,看我在画画,就到营房里给我接水,还拿来好多部队种的水果,让我很感动。”

《归巷图》

  场景再现 记录《人世间》岁月沧桑
  1981年,张钦进入位于新阳路的省化工研究所工作。因为上下班不方便,他住在单位的宿舍里。下班后,他就拿着速写本,拄着双拐游走在单位附近共乐街区的安字片街道中,用画笔描绘着城市中的人间烟火。张钦没有想到,40多年后,他画中的景象竟然会出现在热播剧《人世间》中。他说,当年的安字片破旧拥挤,道路泥泞坑洼难行,居住在这里的人都在辛勤劳作中期待着境遇的改变。除了安字片的人居环境,张钦还画了许多周边的大中型国企,他走进松花江拖拉机制造厂、哈酒精二厂、省尼龙厂、哈造纸三厂等许多工厂,用画笔记录着当时火热的生产场面。不过,让他感到遗憾的是《人世间》中出现的正阳河木材厂和正阳河酱油厂没有画过。
  张钦当年的这些作品,真实记录了上世纪80年代初共乐街区安字片的人居与国企共生的时代样貌。由黑龙江省图书馆、哈尔滨市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人世间》场景再现真实的哈尔滨安字片——张钦画作展”正在线上展出。张钦说,如今的安字片已经越过岁月的沧桑,完全旧貌换新颜了。
  青春暗恋 被写进电影剧本
  从街头巷陌到工厂学校、监狱陵园,张钦几乎画遍了城市的每个角落。在他沉迷于绘画的年轻岁月里,还曾经有过一段“三馆三次不期而遇,青春萌生暗恋情愫”的故事。
  张钦说,1980年3月,去省博物馆画速写的他,在外面等着博物馆午休后开门,恰巧邻居英子与朋友路过,那位朋友热情邀请他,以后博物馆午休就到她工作的颐园街1号毛主席视察黑龙江驻地纪念馆去。她说自己姓王,她的单位有热水,还很暖和。王女士的善良与热情让张钦很受感动。
  转眼到了夏季,张钦到颐园街1号院里画速写,午休时又遇到了王女士,原来她是这里的解说员。王女士给他拿来了热乎的饭菜,张钦没好意思吃,留了张字条离开了。张钦说:“那年我22岁,头一次有异性对我这么好,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暗恋的情愫。”两年后,为创作纪念抗战胜利的美术作品,张钦去东北烈士纪念馆搜集素材,又巧遇调到这里工作的王女士,这次二人互留了电话。之后,王女士常去张钦的宿舍看他,二人有着很多共同语言。张钦发现王女士很优秀,越发自卑,慢慢的二人渐行渐远。
  直到2017年,张钦从朋友那儿得知,13年前王女士已经故去了。张钦心里不胜唏嘘,把这段故事创作成连环画,投稿给中国出版总公司连环画报社。北京的一位编剧在得知了这段故事后,多次与他联系,要将其创作成电影剧本。
  时代记忆 描绘城市万千景象
  回想起自己当年游走在这座城市中的绘画经历,张钦说,那时拄着双拐走在大街小巷里真的是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因为行动不便,走不远我就得坐下休息,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时候画被风刮跑了要追着去捡,在路上突遇暴雨无处躲避……”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张钦对绘画的那份热爱都没有被磨灭。他说,那时绘画就是他的精神支柱,保尔·柯察金的那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名言就是他的座右铭,“这段话对我的鼓舞是相当大的,一直在鞭策、激励着我。”
  张钦说,他也曾抱怨过命运的不公,也曾想过退缩与放弃生命,是一次在烈士陵园的写生,让他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那次我画的是东北抗联将领汪雅臣和陈翰章将军的头颅。鲜红党旗下烈士的表情深深刺痛了我,让我再次思考起生与死的关系。抗联英雄们为国家、为民族而死,他们的死重于泰山。而我的轻生则轻如鸿毛,没有丝毫意义与价值。”张钦说,英烈们的精神与事迹让他重新唤发起了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
  “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张钦说,这是他多年来艺术创作的心得。近来年,张钦举办过十余次线上线下个人画展,他还多次把画展办进社区、校园,用自身经历带动着身边的人励志成才。这些画展不仅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印迹与时代记忆,更是张钦对家乡的热爱与情感表达。张钦说:“我出生在这座城市,初中开始就在画它。从母亲江上的晨曦出航到马家沟河两岸的清污治理,这座城市几十年来变迁的万千景象,让我遗忘了孤独求索的寂寞,时刻感受着蓬勃向上的生机与城市发展的活力。”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