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哈尔滨第一所新型干部学校青干校

20220427084814-微信截图_20220427084742.png

  1948年夏,青干校师生参加社会活动前合影。  

  青干校第一任校长蒋南翔。  
  青干校学员证。  
20220427084938-360截图20220427084913639.jpg

  1948年3月,青干校师生从农村参加土地改革归来后合影。  
  □边清山
  哈尔滨青年干部学校(简称青干校)是中共哈尔滨市委于1947年6月创办的第一所干部学校,青干校的创立是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哈尔滨青年运动发展的结果。哈尔滨青干校存在了仅仅18个月,培养了750多名优秀干部,输送到东北各地参加工作。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实践了青干校“为人民服务”的校训,为革命事业奉献了青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共青团建团100周年之际,本版刊发此文,纪念70多年前在哈尔滨这块热土上挥洒青春的年轻人。——编 者
  适应革命形势发展需要
  在哈成立青干校
  1946年4月哈尔滨解放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少干部。在延安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建立东北根据地的工作,中央相继派遣了大批部队和上万名党的干部奔赴东北。其中就有一支由中共中央青委常委蒋南翔任队长的五四青年工作队。这个工作队集中了当时在延安各学校、机关做过青少年工作的干部,共110人。出发前,党中央书记处书记、领导青年工作的任弼时对工作队做了指示:“东北这个地方很重要,东北革命的胜利将会加速革命的进程。东北青年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但过去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就像黑屋子里的人,骤然跑到阳光下面,一时不容易认清自己的方向。因此,我们迫切地需要到东北去做团结教育东北青年的工作,提高他们的觉悟。”
  随着哈尔滨民主政权的日趋巩固,民主青年联盟有了很大发展,从1946年8月成立到1947年4月,半年多的时间里,民主青年联盟由最初的一个总部、近200名盟员,发展到十几个支部、近1500名盟员。在这种情况下,创建一所能在短期内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培养大批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青年干部,以适应革命形势发展需要的青干校的任务,被刻不容缓地提了出来。1947年4月初,有关部门起草了一份关于建立哈尔滨青年干部学校的报告,哈尔滨市委决定立即筹备办学。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青干校于6月2日举行了开学典礼。
  1947年6月2日13时,在位于道里区地段街175号的青干校礼堂举行了开学典礼。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蒋南翔任校长并做了报告,规定校训是为人民服务。
  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由学有专长的领导干部授课
  青干校第一期学员220人,都是通过教委、学委选拔,由各学校校长推荐的,还从哈市周围的双城、阿城、宾县、呼兰、五常、拉林、珠河等县中学招收了一些学员。这些学员中有少数是党员,大多数是民青的盟员,也有个别还没有入盟的积极分子。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大学生,有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三和高中学生。按文化程度编成8个学员队,队长从学生中挑选,指导员兼支书由学校派干部担任。
  青干校是短期训练班性质的干部学校,学习时间暂定为三至六个月。学习内容主要是:《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以及党的各项政策等。教育方法是大课听讲、队上辅导、小组讨论三者相结合。大课都是由学有专长的领导干部讲授,例如第一期学员的教学:《中国国民党》《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就是一门主课,由校长蒋南翔讲授;《社会发展史》由哈尔滨大学副校长何礼(后任吉林大学副校长)主讲;《中国革命运动史》邀请市总工会宣传部长张承民讲授。
  在学习上,学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特别注重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达到真正提高认识的目的。在讨论中允许学员讲错误观点,提倡讲真话,通过讨论和辅导达到弄清是非的目的。有时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当取得一致认识后,又会心地大笑。除了学习讨论会,每周开一次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全校师生同甘共苦
  学习氛围浓厚且活跃
  学校学习环境良好。校舍虽然不大,一栋红楼是礼堂和教室,一栋白楼是女生宿舍,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运动场,通向校门是绿荫路。夏天红楼白楼都掩映在树林中,每天早晨起床后,列队跑步到松花江边去洗脸,然后唱着歌曲列队走回学校。党员的政治面貌还没有公开,党员组织在一个支部里,由指导员任支部书记。通过党员利用课余时间做政治思想工作,培养积极分子,个别发展党员。
  青干校的生活是艰苦的,又处于艰难时期,市政府按供给制标准供给青干校粗粮、土豆、白菜。没有食堂师生们就在宿舍吃饭,宿舍里也没有桌椅,睡的是地铺。所有学习、讨论等集体活动都在宿舍进行,就是到了冬天也没有采暖的物质条件。全校干部都是吃大锅饭,也没有补助,全校师生同甘共苦,气氛十分活跃。
  经过3个月的学习,青干校第一期学员于1947年9月初毕业了,毕业分配时,要干部最积极的是市公安局,经过推选审查,确定72名同志去公安战线工作,他们后来都成了公安战线的骨干。其他同学都分配到市、区两级党政机关工作,还有几名学员留校做了干部。
  第二期学员从1948年1月起,参加哈尔滨学生第三次下乡工作,去贯彻执行《土地法大纲》这项伟大的群众运动和阶级斗争。1948年3月29日青干校举行第二期学员毕业典礼,毕业学员大多数分配到市、区两级党政机关,留下来少数同志做青年工作的也分配到了各建团试点单位。
  存在仅仅18个月的青干校
  培养了750多名优秀干部
  1948年4月10日青干校第三期学员举行开学典礼,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决定,青干校从第三期开始由东北局青委领导,面向全东北招生,为东北各省、市培养领导干部。这一期的学员质量比前两期都高,有的学员来校前已担任过区长、区委书记或这一级别的职务,他们来自东北各省、市。第三期学员毕业时,适逢东北全境解放前夕的大好形势,长春、沈阳等大城市即将解放,东北局青委对学员的分配做出了决定:大部分派回原省市作为筹建省、市地、县建团领导骨干,哈市的学员除去沈阳、长春及各铁路、军工、煤炭系统的以外,大部分留在哈市从事团的工作。1948年11月学校迁到沈阳,同时也改名为东北青年干部学校,后又改名为东北团校。
  哈尔滨青干校在哈存在了仅仅18个月,培养了750多名优秀干部,输送到东北各地参加工作。他们对党忠诚,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专业知识。青干校学员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许多人经受了战争烈火、阶级斗争的严峻考验,许多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他们实践了青干校“为人民服务”的校训,为革命事业奉献了青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边清山  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编研处处长,从事哈尔滨地方史、党史研究二十余年,多篇相关文章在媒体发表,主要作品有《李大钊与东北党组织的建立》《英雄城市的红色印记》《哈尔滨市中苏友好协会的历史回顾》等。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