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逃向东北的灾民。(资料片)
20世纪20年代傅家甸最大商业社团滨江商会。
20世纪20年代傅家甸(现道外)太古街。
在哈山东同乡会会长、巨商傅巨川。
□刘延年
1920年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多省春季大旱,资料记载,灾民总数高达2000多万人,直接和间接饿死、病死50多万人。为了活命许多青壮年被迫挈妇将雏,沿着公路、铁路一路向东向北,投奔先期闯关东到这一地带的亲朋好友、同乡近邻。这其中,哈尔滨成了他们生命中的重要驿站。
面对突然涌入的众多灾民,百年前的哈尔滨上下齐心募集善款,救同胞于水火。一时间,市民们捐钱捐物救济灾民,他们的人道主义行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由此可见,哈尔滨是一座充满大爱的城市。
壹
北方大旱
闯关东来哈避难者万余人
1920年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多省相继发生特大旱灾,加之国内兵荒马乱,致使生民涂炭。饥饿的灾民先是靠吃草根、树叶、树皮、糠裏腹,后发展到典卖祖屋、屠宰牲畜糊口,绝望者则阖门自尽。1920年下半年,为了活命许多青壮年被迫挈妇将雏,沿着公路、铁路一路向东向北,投奔先期闯关东来到这一带的亲朋好友、同乡近邻。这其中,哈尔滨成了他们生命中的重要驿站。
1920年作为远东最大商埠城市的哈尔滨原本并不平静,受俄国内局势的影响,俄国人大量涌入造成了治安混乱、卢布贬值、物价飞涨、就业艰难、百业萧条的境况。从当年9月初开始,国内多省上万名灾民又陆续抵达哈尔滨,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据当时《远东报》报道:“由长春前来之灾民,每日约有数百人,昨日见车站票房内十分拥挤,无数鹄面鸠形,恍如入鬼世界云”;10月30日报道:“昨晚由车站下来难民400余名,男妇老幼、携妻扶子,惨哭之状目不忍睹。闻此难民皆系济东武林一带,行程月余始抵于此,已由警察分送于太古街各大车店云。”
当时到达哈尔滨的灾民,一部分人被亲友接走自行安置,亲友失联或举目无亲者,则由管理部门安置在大车店。但随着灾民的大量涌入,有些灾民被迫白天沿街乞讨,夜晚露宿街头。火车站、公园、柴垛旁、门洞下经常有一些衣衫褴褛的灾民,在寒风中被冻得瑟瑟发抖,境遇十分悲惨。
贰
成立灾民救济会
全市上下募捐救助
当年的哈尔滨傅家甸(现道外)是中国人的聚居区,作为当地最高行政长官滨江道尹董士恩提议成立灾民救济会,推荐滨江县知事张兰君为会长负责组织赈灾。中东铁路公司督办宋小濂召集铁路公司开会,讨论赈济灾民办法,决定成立赈灾委员会,由宋小濂督办担任会长,并下令对全路员工扣薪助赈,同时决定对运往灾区的赈灾物资实行运费减半的政策。
哈埠各界商会、红十字会纷纷成立救济会。在哈山东同乡会、直隶(现河北省)同乡会主动担当赈灾的主力军,哈埠外省籍巨商傅巨川、武百祥在商界有着巨大影响力,他们以同乡会名义成立赈灾委员会,发动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对口救援家乡父老乡亲。
政界人士、富贾名绅都参与其中,吉林督军鲍贵卿、吉林省长徐敬一、铁路交涉局总办马忠骏、滨江道尹董士恩带头捐款。新闻媒体跟踪报道灾民现状及赈灾动态,在报纸上适时公布捐赠者名单和捐款数额,动员全社会力量救助落难的骨肉同胞。驻哈尔滨各国领事馆动员本国在哈侨商向灾民捐款捐物。
叁
各界筹集善款
粮食棉衣等从哈尔滨发出
资料记载,河北、山东、河南等多省灾情爆发后,东三省曾运去小米、红高粱数千石(每石为120斤),因不敷赈济,东三省决定再购红高粱300万石、小米200万石,交由滨江道县负责采购运往灾区。直隶同乡会募捐到大洋12000块,购杂粮22列火车皮运往灾区。哈埠巨商、东亚火磨经理王魏卿、吉祥洋行经理崔敬臣均为山东省胶东人,二人由营口采购粮食数百石运回家乡,救济同村乡亲。滨江商会是当年傅家甸地区最大的商业社团,影响力巨大,旗下会员众多,他们自定指标,要求会员共同完成十万块大洋的募捐任务,购置救灾物资运往灾区。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也出手捐资,一些志愿者拿着账册逐户募捐劝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募集大洋四万多块。当年哈埠管理机关人员自10月1日至12月止,从每月薪水中抽出两成作为赈灾款;哈埠教师从每月薪水中抽出一成作为赈灾款,为期一年;所有戏园按收入百分之一,大小饭庄按收入百分之二征收赈灾款。
很快,一节节装满粮食、棉衣等救灾物资的列车,从哈尔滨发出,为灾区人民带去了生的希望。
肆
特设救济妇孺会
专门救助妇女儿童
灾难无情人有情,为救助灾民,除政府拨款,企业、民间募捐外,还举行了各种形式的赈灾活动,民间艺术家纷纷登台义演。哈埠最大的航运企业戍通公司组织的游船会更是别具一格,该公司每天发出一艘游轮供市民观赏江景,并在船上播放音乐,表演戏曲、杂耍等节目,吸引大批市民参加,所得收入全部捐给灾区。
在募捐活动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一位名叫段长林的市民,他是道里中国大街(现中央大街)十一道街某商店的一名伙计,平日里他就乐善好施,时常恤老怜贫。募捐活动开始后,他就积极购买义赈奖券,没承想竟中了200块大洋。对于家境本不富裕的他来说,这无疑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身边朋友有的向他道喜,有的张罗让他请客。他说,他买彩券就是想要赈灾,他把这200块大洋返还给赈灾会,给受灾的同胞买过冬的棉衣。
灾民中无依无靠、侥幸活下来的妇女和儿童成了最弱势的群体,他们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救助他们也成了当局最紧迫的事情。滨江商会为防止有人趁机拐贩妇女逼良为娼,或买卖儿童于他人,使骨肉分离的惨剧发生,特设立了救济妇孺会,专门救助妇女儿童。许多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参与施救。当地中医无偿为他们治病,有的以招聘洗衣工、佣人的名义收留孤儿寡母,有的开设粥铺救济灾民,有的富商主动申请开办孤儿院收养孤儿,温暖了无数灾民的心。
涌入的灾民虽然暂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为了让灾民得到更好的安置,哈尔滨当局主动联系黑龙江、吉林两省,根据两省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的特点,将大批灾民免费用火车转运至相邻县乡,拨付荒地用于开垦,以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
百年前,面对涌入的灾民,哈尔滨上下齐心募集善款,救同胞于水火中的人道主义行为,得到了当时国内外社会的广泛赞誉。由此可见,哈尔滨是一座充满大爱的城市。(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刘延年 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哈尔滨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名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多篇相关文章在媒体刊发。
与您约稿
哈尔滨记忆专版通过寻访城市老建筑、老物件、老故地等,讲述发生在哈尔滨的老故事。如果您酷爱城市历史研究,或是相关领域专家,欢迎提供稿件。
稿件相关要求如下:1.文章字数为2500-3000字,多幅相关旧照。2.文章相关要求为:主题鲜明、史实精准、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强等。3.稿件请发送至22304430@qq.com,同时请注明姓名、个人简介(100字以内)、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