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从南洋带回胡椒,在大明销售差价千倍以上 赚回大量金银为皇帝大兴土木解决沉重经济负担
郑和七下西洋是为朱棣贩药赚钱?

  郑和七下西洋的出发地、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吴航闽江口设立的郑和雕像。  

  □黄逸
  今人皆知郑和七下西洋,是15世纪世界航海史第一人。梁启超先生曾说:“前有司马迁,后有郑和,皆国史之光也。”其实,郑和下西洋有明确的经济目标,每次远航均获利甚丰。明成祖朱棣频繁派郑和下西洋,特别是前三次,几乎刚回来便再次出发,似有弥补财政亏空之意。
  此外,“郑和式贸易”有一个副产品,明代胡椒被视为药材,因郑和下西洋带回大量胡椒,使它成了调味料。那么,郑和为什么要带回这么多胡椒呢?除了买胡椒,郑和还买了什么?
  带180名医士出海
  非为船员福利 实是为了买药
  据史料载,郑和曾一次带180名医士下西洋,当时明军几千人才配一名医生,郑和船队(一般认为是2.7万人)为何超标这么多?
  这要从明初海禁说起,朱元璋认为“海外诸夷多诈”,因此拒绝与其往来,且禁止民间用海外传来的“番货”,敢有私下与“诸番互市者”,必处以重法。
  自唐代起,中原与中亚香药贸易不断,香药已融入日常生活中,用来治病、防疫、室内消毒、祛除潮气等,东南亚诸国亦仰仗明朝的购买力。禁断后,香药价格飙升,各国怨声载道。民间香药贸易衰败,正是官商入市的好时机。
  郑和下西洋时,最多一次配180名医士,每150名船员即有一人,而明代边关卫士每1120至5600名士兵才配一医士。郑和船队成员90%来自卫所,该配置未免太过于奢豪。其实,明代医士主要负责药物,较少看病,郑和带医士下西洋,实是为了买药,而不是船员福利。
  贸易利润惊人
  胡椒贩回大明 差价千倍以上
  据《明会典》记载,郑和带去的青花白瓷盘每个在南洋能卖500贯,青花白瓷碗卖300贯,可成本才几十文。在苏门答剌国,100斤胡椒只值1两白银,带回明朝,每斤能卖10两至20两,彼此差价都在千倍以上。
  唐宋进口香药多是乳香,郑和多采购胡椒,以胡椒易乳香,因胡椒差价大,利润也大。此外,当时东南亚诸国均接受明朝纸币,因此贸易更加顺畅。
  大量胡椒被运回后,郑和不用担心销路。明朝一度将胡椒折算成官员工资,甚至每斤折100两白银,官员叫苦,却不扰民间。名臣丘濬曾说:“当今朝廷,常以番夷所贡椒木抵折京官寻常俸禄。”除“郑和贸易”,东南亚各国借口“进贡”,也将大量胡椒贩入中国。明代之前,胡椒是药,只有皇家、高官用来烹饪,很少被写入菜谱。经这一轮“强制推广”,明代几乎所有菜谱书籍都记有胡椒菜。
  换回大量黄金白银
  “郑和贸易”成皇帝私人财源
  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带回胡椒,发给监造皇宫的官员当奖金,收到奇效后,胡椒贸易迅猛发展。作为皇帝的私人财源,外界很难了解运作的细节。朱棣时,明朝纸币风行东南亚,换回大量黄金、白银,但纸币以国家实力作担保,郑和的大航海事业被中断后,加上明朝军事实力下降,特别是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俘,明朝纸币在海内和海外均严重贬值,只值票面的十分之一。
  明景泰四年(1453年)时,一斤南洋苏木官价卖至5分银至8分银,而明朝廷从南洋购入价是7分银,已无利润可言,这让后人产生误会,以为郑和“赔本赚吆喝”。可朱棣花销惊人,如果不是郑和赚钱,怎能撑下来?
  朱棣嗜好大兴土木
  郑和为他解决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朱棣是一个有抱负的君主,上台后屡对北元用兵,且兴建无度,“工役之繁,自营造两京宗庙、宫殿、阔门、王邸,采木、陶璧、工匠造作,以万万计”。最为著名的就是朱棣于1406年下令、于1407年5月开始营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光准备工作就做了整整十年,其中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计数,直到1420年才基本结束。此外,朱棣还在南京营建大报恩寺,用时16年才完工。
  朱棣为何这么拼?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其身体欠佳相关。洪武十九年(1386年),27岁的朱棣患了“瘕”(即腹中生长寄生虫),差点病死。登基不久,48岁的朱棣常感双腿痹弱不支,自称是风湿。他说:“我北征出塞,动至经年,为阴寒所侵而致。”不过,根据史料记载分析,朱棣年经轻轻就丧失了生育能力,不到30岁,便再无子嗣。朱棣是病夫治国,生理病痛让他产生了“人生苦短,努力奋发,青史留名”的想法。
  由于好大喜功,兴造太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朱棣必须找财路,郑和下西洋很可能就是朱棣的钱袋子。以修大报恩寺为例,据明代王士性的《广志绎》记:“三宝太监郑和西洋回,剩金钱百余万,乃勅侍郎黄立恭建之(指大报恩寺)。”而“剩金钱百余万”,即郑和下西洋所获的经营收入。
  郑和多次下西洋
  完成人类首次“医药大交换”
  从梁启超起,便有不少文人扼腕,以为郑和事业不断,中华文明或早就应该完成现代化了。但历史不能假设,郑和的失败中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法国学者麦里筱指出,哥伦布开始航海时,大脑里是拥有一种先进的观念的——地球是圆的,这来自古希腊理性的传统思想。
  而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和浑天说。天圆地方认为中国是天下中心,周边都是水;浑天说则认为宇宙像鸡蛋,“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周围是空气和水。两种学说都认为中国大陆之外只有水和小岛,不知道绕地球一圈会回到原地。
  不过,与当时西方船员患热病的死亡率高达60%相比,郑和船队病死率低,体现了惊人的航海医学水准。一方面,郑和出航前,随船带着300多种中药;另一方面,郑和船员普遍饮茶,茶能补充维生素C,还是优质消炎药,且能保证饮水卫生。
  郑和对中医走出去也有突出贡献。据清代陈伦炯《南洋记》:“暹罗(今泰国)番病,每向三宝求药,无以济施,药投之溪,令其水浴,至今番人唐人,尚以浴溪浇水为治病。”此外,郑和还带回大量西洋药物,很多被记录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
  可以说,郑和下西洋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医药大交换”。
  据《北京晚报》报道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