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光胡同连接着道外区北三道街和北四道街,是我市目前为数不多的天井式胡同。
松光胡同里尚有几家餐饮店营业。
历经岁月冲刷的松光电影院。
松光胡同是来哈尔滨拍摄影视的摄制组使用最多的外景地。
□本报记者 申志远 于秋莹
“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
本期,让我们跟随美术师、收藏家刘健一创作的“哈尔滨故事”系列短视频之《松光电影院》,一起回顾记忆中的老道外的电影往事。
松光胡同
老道外的符号
提起松光电影院,从小在道外长大的人都有深刻的童年回忆。这家电影院凝聚着几代人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这里是道外中小学生包场看电影、学校开队会、文艺演出的所在。从早年的《宁死不屈》《闪闪的红星》《保密局的枪声》到后来的《流浪者》《人证》《狐狸的故事》《车队》《望乡》《末代皇帝》《黄土地》《红高粱》……“这些电影向我们懵懂的童年展示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刘健一说。
道外区北三道街,从一个大门洞拐进一条小胡同,看见33号门牌,那便是已年逾古稀的松光电影院。松光电影院建筑颇似大上海风格特色的旧时代影院,过去这里很繁华,两边门洞上电影院的招牌下,悬挂着影院美工手绘的巨幅海报,有了新电影,海报就会更换。那时整条胡同热闹非凡,因昼夜放映电影,周边的小酒馆、烧烤店、食杂店、小摊床也都生意火爆。那时看电影得提前几小时排队买票……往事勾沉,昔日风华,人间烟火,多少往事胶片中,很多淡去的记忆又清晰起来。
具有百年历史的道外松光胡同,连接着道外区北三道街和北四道街,是我市目前为数不多的天井式胡同,因为松光电影院在胡同北侧而得名。胡同口门脸是二层的折衷主义风格砖混建筑,北三和北四两端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北四一侧的楼上仍挂着斑驳的松光电影院几个大字,但门洞已被红砖砌上,只留下一个行人出入的小门了。道外区北三道街那边的松光电影院原本是钢铁制作的大字,也有几十年历史了,因为怕掉下来伤人,有一天被工人用气焊拆除了。
如今,这里早已停业多年,电影院的老招贴板上字迹斑驳,已难以窥探当年极盛时的蛛丝马迹,只有“松光电影院”这几个字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有过一段电影的流金岁月。
松光电影院的
前世今生
松光电影院的建筑面积为2225平方米,楼体结构为2层,有750个观众座席。1984年开始增办第三产业,先后办起了招待所和录像厅。1989年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和设施更新,使松光电影院的经济效益一直处于较好的状态。
在电影的黄金年代,松光电影院几乎天天爆满。上午有附近学校的学生包场,中午晚上有普通场。电影票按座位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几乎所有的老道外人都在这里看过电影。
曾经担任松光影评组组长的剧作家杨北星接受采访时说,松光电影院的前身叫大国光电影院,是由民族资本家在1943年合资创办的。1938年日本强令制征收松花江上的轮船,被掠夺了资产的十二家船东推举曲松龄做代表,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伪满政府将哈尔滨粮食交易所迁出后的这块地方交给了他们,准许开办文化场所。经过几年筹备,1942年春天,大国光电影院正式开业,这就是松光电影院的前身。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东北光复。同年年末,一些思想进步、喜爱话剧的青年在大国光电影院组建了老乡剧团,这是哈尔滨最早的私人文艺团体。1946年改叫哈尔滨旅行剧团,转年又成为松花江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二团。1947年哈尔滨市工会店员工作队接收大国光电影院,改名为店员俱乐部。1949年,这里由哈尔滨市中苏友好协会管理委员会接管,更名为第五俱乐部,同年移交给东北影片经理公司哈尔滨分公司,1950年更名为松光电影院;“文革”中曾改名为红旗电影院,1969年恢复原称,1972年归哈尔滨市电影公司直属。
电影黄金年代
影评火爆全国
1986年,松光电影院经理姜雅琴想成立群众影评组,于是邀请省评剧院剧作家杨北星当组长,又找来两个文艺青年和一个学生组成了松光电影评论组。在姜雅琴经理和业务科长董峰的支持下,影评组的电影评论发表在省内报刊、电台及《中国电影报》《戏剧电影报》《文汇电影时报》《电影故事》《电影评介》等全国报刊杂志上。影评组写出过很多有分量的影评,在省市和全国获过很多奖项,为松光电影院造了势。姜雅琴还买了几个大本子,供影评组粘贴剪报用。几年间,他们发表的影评把几个大本子贴得满满的。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和录像厅、镭射影院的出现,电影市场开始走下坡路,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有时整场电影只有六七个观众。松光电影院开始有了循环场,一张票可以看好几部电影,循环一整天。到了九十年代末,国内开始施行院线制,严重冲击了老国有电影院的经营。到上世纪90年代末,松光电影院改成了浴池,可生意很惨淡;又改成了舞厅,仍难维持生计,不得不出租当仓库;后因防火不过关连仓库也做不成,只能彻底封门。2020年7月21日,这里还着了一场大火。
如今松光电影院被岁月冲刷得破败萧条,入口处锈迹斑斑的铁皮大门上挂着落寞的大锁,售票处窗口满是裂缝和污迹的小黑板上,还隐约可辨若干年前写的电影和录像讯息。曾经热闹非凡的松光胡同也仅剩几家老字号餐饮仍在经营,回望昔日风华,多少楼台烟雨中。
哈尔滨最佳
影视外景地
松光电影院作为老建筑,那些过往的盛景,都被刻进每一个哈尔滨人的记忆当中。
近十年来,这里成了老哈尔滨的原生态外景地,电影《明姑娘》《死证》《千钧一发》《我的兄弟姐妹》《萧红》《黄金年代》,电视剧新旧两版《夜幕下的哈尔滨》《零下三十八度》《哈尔滨往事》《无证之罪》《马迭尔旅馆的枪声》《红色追击令》《功勋》《潜龙道》都曾在这里取景。导演许鞍华、姜凯阳、吕行,高群书、陈国军都在这里掌镜,明星宋佳、汤唯、刘晓庆、李幼斌、张瑜、张国民也都来过这里拍摄。甚至以主演电影《千钧一发》荣获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的马国伟,就是管松光电影院这一片的民警。刘健一说,松光胡同是来哈拍摄影视剧的摄制组使用最多的取景地。
哈尔滨导演苗萌还拍摄了纪录片《晚霞中的红蜻蜓》,专门拍摄了松光胡同买羊肉串的胖哥,这个片子得了国际大奖,让很多国内外观众慕名而来拜访胖哥。
据了解,松光电影院将在道外区的城市建设项目中得到改造,观众们都盼望着这座老建筑能重新焕发生机,有朝一日能坐进这座电影院,重温几部经典电影……
图片由刘健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