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陪好孩子需“察言观色”

 
   
  @中考家长:笑容、目光、陪伴和支持很重要
  □本报记者 郑炜
  中考首日,走出考场的孩子是面带微笑,还是神情凝重?面对孩子人生路上比较重要的一次挑战,家长如何做会有效地为孩子赋能减压?哈尔滨市第47中学心理教师姜华,以家长的情绪稳定与智慧陪伴是考生考试期间最重要的安慰剂和稳定剂为内容,归纳总结出陪考家长秘籍——“三不三要”,供家长参考。

  不询问、不指责、不说教,要做一个“察言观色”的倾听者

  姜华老师介绍,通常孩子走出考场后,着急的家长朋友要询问“考的怎么样?题都答完了吗?有没有不会的……”等问题。家长谨记,孩子考完即考好,结束一科忘掉一科。关注孩子当下的状态,合理适度的休息,做好下一科的备考准备。
  如果孩子主动表达刚刚结束学科的答题情况,家长要善于“察言观色”,不要刻意回避。当孩子表达对于完成学科的答题过程中顺利的部分,家长除了积极倾听外,还可以适时反馈,强化引导孩子在答题过程中正确有效的做法,并引导其将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个学科的准备中,可以这样说,“我听到了你在**考试中审题非常认真,还注重了检查这个环节。妈妈爸爸相信你能把这份专注和用心保持下去,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发挥同样的作用。咱们回去先休息呢,还是先用餐?……”
  当孩子表达对于完成学科答题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家长也不要急于批评指责和忙于说教,例如“都考完了,你说这些有什么用?我早就让你练习……就是不听,这下好了吧,都没写上!这科考的这么惨,下一科再出错你就毁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家长可以静静倾听,让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如果孩子接纳,还可以抱抱孩子或者让孩子靠靠肩,握着孩子的手。
  随后,等孩子的情绪舒缓平稳后,可以安抚孩子,“你不是一个人,无论发生什么,爸爸妈妈都和你一起去面对,对于结束的学科,尽力就好。这一科出现的状况,是我们完成下一科考试宝贵的经验财富。”这就是要引导孩子从感性的负面情绪转移到理性的分析总结上,关注积极的一面,帮助其恢复平稳的状态准备迎接下一科考试。

  不焦虑、不催促、不刻意,要为考生营造温馨、接纳、稳定、轻松的心理环境
  面对中考,家长对于孩子未来的期望,以及考试的结果而引发的紧张、焦虑的心态往往不亚于考生。姜华老师在考前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常常听到孩子们抱怨,希望老师先帮助他们的爸爸妈妈调整一下情绪,感觉自己的紧张感大多都是被父母代入的。因此,家长朋友在陪考期间,要首先处理好自身的情绪,放平心态,不要刻意表现出放松的状态。适时关注孩子备考的过程,弱化考试的结果。因为中考不会决定孩子的人生,不过如何去面对中考、通过这次考试孩子拥有了哪些收获与发现、以怎样的状态继续学习生活,这些收获与选择才是决定孩子未来人生高度的重要因素。
  同时,父母要清晰认识到,孩子在参加中考的过程中,出现情绪波动是正常现象。父母此时要避免夫妻间的拌嘴、争吵,建议亲属、朋友也不要在此时通过各种方式询问孩子的考试情况,为孩子创设轻松、接纳、稳定、温馨的心理环境。

  不负向暗示、不唠叨,要正向表达、智慧引导,增加孩子考试信心

  一些家长总爱在孩子面前反复念叨“你要加把劲!”、“你一定要考好呀!”等,这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加重思想包袱。当关注孩子应考注意事项时,家长要学习正向表达而不是负向暗示,而“不要紧张、不要马虎、不要抄错题”诸如此类带有“不要”开头的提醒,都是对孩子的负向暗示,不仅会提升考生的紧张感,还容易适得其反。
  家长可以试试转化,将“不要紧张”转变为“放松作答”;将“不要马虎”转变为“全面审题、记得圈画关键点……”;将“不要抄错题”转变为“看清题号、在对应的题号下填涂答题卡……”等有针对性的正向提醒,会帮助考生明确考场上的答题目标和策略,从而提升心理的稳定状态,增强应考信心。
  最后,请家长相信孩子走出考场的那一刻,如果能感受到您亲切的笑容、信任的目光、温暖的陪伴和坚定的支持时,孩子会收获稳定的心态、对抗挫折的勇气和坚定的目标。

  中考家长可扫描二维码加入“哈报家长群”,第一时间获得权威招生资讯以及相关资讯。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