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诸葛亮在历史上 真是“谍战高手”吗?
  诸葛亮画像。(清代殿藏本)
  电视剧《风起陇西》中诸葛亮的剧照。
  □成 长
  由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风起陇西》近日热播,该剧定位为“三国谍战剧”,剧中以诸葛亮北伐为历史背景,既有如诸葛亮、郭淮、李严、杨仪这样的历史人物,也有陈恭、荀诩、冯膺、高堂秉这样完全虚构的角色。
  剧中蜀汉“司闻曹”与曹魏“间军司”两大谍报机关在敌国安插卧底、刺探情报、布设陷阱,让剧情一波三折、真相迷雾重重,也令人不禁发问:三国时期真的有谍战吗?素来以儒雅形象示人的诸葛亮在历史上真是“谍战高手”吗?
  北伐序曲
  就是一场谍战大戏
  从公元228年至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七年之间多次从汉中出兵征伐曹魏,在《三国演义》及民间传说中,这一系列的军事行为被称为“六出祁山”。实际上这一说法并不准确,考诸正史,诸葛亮的北伐共有五次:228年春出祁山,三郡叛魏应亮,但随后因街亭之失而退兵;228年冬出散关,围陈仓,遭魏将郝昭据守,粮尽而还;229年取武都、阴平二郡;231年出祁山,于卤城大败司马懿,但因粮草不继而退兵;234年出斜谷,据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诸葛亮病逝于军中。五次北伐中,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是“出祁山”。此外,在230年,诸葛亮成功抵御了曹真伐蜀之战,并派魏延趁机西入羌中,在阳谿大败郭淮,因此有学者也将此次防守反击视为一次北伐。
  但在228年第一次北伐之前,魏蜀双方就已经有过一次隔空较量,那就是孟达叛乱事件,此次事件可以视为诸葛亮北伐的序曲,同样也是一场谍战大戏。
  孟达原为刘备将领,因为导引刘备入蜀有功,被封为宜都太守,后又镇守上庸等郡。关羽死后,孟达惧怕刘备责备于他,转投曹魏,受到曹丕的重用。曹丕合上庸、房陵、西城三郡为新城郡,封孟达为新城太守。新城郡即今陕西东南部至湖北西北部一带,刚好处于魏蜀两国的夹心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孟达在此镇守近十年,几乎成为“独立王国”。新城郡特有的地理位置成了魏蜀两国之间往来的通道,甚至会出现这样诡异的场景:由魏投蜀的李鸿途经上庸,去拜访孟达,而与此同时,由蜀投魏的王冲也是孟达的座上宾。
  曹丕去世后,孟达在魏国失去了靠山,动起了重新归蜀的念头,而当时诸葛亮正欲北伐陇西,也非常希望孟达能够在新城郡开辟“第二战场”,牵制曹魏的兵力。于是诸葛亮与孟达多次往来通信,商议举兵大计。孟达为了防止密谋外泄,还在通信中使用了暗语。比如一次孟达托人送给诸葛亮玉玦、织成、苏合香三件礼物,它们分别寓指事已决、谋已成、事已合。
  正当孟达紧锣密鼓地筹划起兵时,诸葛亮派了一名叫郭模的间谍诈降曹魏,将他与孟达的计划全部泄露给魏兴太守申仪。申仪是上庸本地豪强,也是曹魏为了监视孟达而安插在新城附近的暗线。申仪得知孟达要反叛的消息,立即通知了魏廷,魏明帝则将除掉孟达的任务交给了驻扎在宛城的曹魏骠骑将军、荆州都督司马懿。
  诸葛亮之所以要“出卖”孟达,一方面是希望促使孟达尽快起兵,二是他厌恶孟达反复无常的行为,并不希望他归蜀,而是想坐观孟达与曹魏自相消耗。但诸葛亮的心思被司马懿看破,他先是写信给孟达,直接戳破诸葛亮的离间之计,表示自己对孟达绝对信任,借此稳住孟达,随后他迅速发兵,八日行军一千二百里,突然出现在上庸城下,八面围攻。十余日之后,孟达部将献城,司马懿斩孟达并献其首级于洛阳。孟达就这样先后落入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人的陷阱之中,成为这场谍战大戏的牺牲品。
  “子午谷之谋”
  是情报战
  在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蜀汉内部在北伐路线上曾有分歧。诸葛亮主张出祁山,“平取陇右”,陇右即陇西,今甘肃东南部一带,这里距离曹魏国都遥远,是曹魏控制比较薄弱的地带,且时常发生羌胡叛乱,很不稳定。在诸葛亮的计划中,拿下陇西,结好羌胡,再徐图关中,则汉室可兴。
  大将魏延则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之谋”,他的计划是亲自统帅精兵五千,再加上五千的后勤保障部队,从褒中(今陕西汉中北)取褒斜道进入秦岭山区,再穿越一条由西向东的暗道进入子午谷,最终抵达曹魏关中都督的治所长安。在魏延的计划中,一旦蜀军突然降临在长安郊外,城中主帅、曹魏安西将军兼关中都督夏侯楙必将弃城而逃,仅剩的御史、京兆太守等文官根本没有能力组织起反击能力,只能闭城自保。而魏延则可趁机攻略长安近郊的邸阁(仓库)与村庄,在魏国境内获得粮食补给。只要坚守二十多日,诸葛亮的主力大军将顺利地出斜谷、顺渭水东下。两军会师后,咸阳以西的部分就将尽归蜀汉。
  魏延的“子午谷之谋”在后世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不少人认为魏延的战略不切实际,低估了曹魏的实力,显得有些“痴人说梦”。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前提是,魏延在此前已经担任了九年的汉中太守,构建起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的对魏防御体系,在此基础上,魏延对汉中穿越秦岭前往关中平原的谷道进行了仔细勘查,最终选择了这条隐秘的道路。
  魏延并没有见过夏侯楙,也并没有进过长安城,但他对夏侯楙和长安城内外的了解却如数家珍,笔者推测,这得益于九年间魏延对曹魏进行的大量情报收集,甚至不排除他在长安城内、都督府内都事先埋伏下了内应。史实证明魏延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史载夏侯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在诸葛亮北伐战役发动之后,他就被魏明帝撤换掉了。
  因此,魏延的“子午谷之谋”虽然是一次带有巨大风险的赌博,但其前提是蜀汉对曹魏长期以来的情报收集和间谍渗透,并非心血来潮之举。然而在诸葛亮看来,出祁山、平陇右,才是“十全必克而无虞”,最终否定了魏延的计划。
  诸葛亮对于“平取陇右”信心十足,同样也源于他在陇右一带提前进行的大量情报工作。虽然这些“隐秘战线”的故事在史书中并未记载,但人们可以从后来的战事走向来进行合理的推论。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自祁山出兵后,曹魏陇西五郡之中,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不战而降。“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这对曹魏不啻为沉重打击。然而观察地图就会发现,“三郡叛迎”的时候,诸葛亮的中军仅抵达了天水郡郡治冀县(今甘肃甘谷)一线,并未进入南安郡,而安定郡更是相距遥远。曹魏郡守何以在蜀兵未至就献城投降?合理的解释就是诸葛亮提前对三郡派出了谍报人员,进行了渗透和策反工作。诸葛亮的策反对象,主要是三郡的低级官吏和平民,如天水郡太守马遵,听闻蜀军而来即弃城而走,姜维等低级官吏遂降蜀。《三国志·曹真传》载,“三郡叛迎”之后,“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后为曹真劝降。可见安定郡“叛迎”的主体也是平民。
  正因为如此,“三郡叛迎”之后,蜀汉只是在曹魏陇西地区制造了混乱,并没有完全控制其地,甚至如上邽等重镇要邑还在曹魏手中。诸葛亮不得不分遣主力去攻取这些城邑,以至于当张郃率大军来援时,诸葛亮手中无可用之将,才将毫无领兵经验的马谡推上街亭前线,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
  诸葛亮北伐
  成功概率很低
  纵观诸葛亮五次北伐,第一次北伐是赢面最大的一次。在战争开始阶段,依靠情报战和前期的渗透策反工作,诸葛亮能够迅速在曹魏防御薄弱的陇西打开局面,形成“三郡叛迎”的效果,对曹魏产生了极大的震慑。同时,他的“声东击西”之计也起到了效果,他以赵云、邓芝为疑兵扬声出斜谷取郿县,吸引了曹魏大将军曹真的主力军队,使其不敢轻易西进。如果马谡能够在街亭顶住张郃,蜀军将有更充分的时间平定陇右诸郡,腾出更多军力部署在关陇诸道之上,那时候曹魏只能眼见陇右被兼并而无计可施。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军事战略上属于“用奇”,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但蜀汉的国力与曹魏毕竟相差悬殊,这样的“用奇”注定只能使用一次。当曹魏意识到蜀汉的国策已经由防御转为进攻后,就及时调整了雍凉地区的军事体系,更换了守将,增添了兵力,加强了对蜀各处据点、关口的防御。此后诸葛亮的北伐每一次都更换出兵路线,试图寻找曹魏的薄弱环节,但始终没有能够取得如第一次北伐那般的战略效果。在后几次北伐中,也没有发生曹魏吏民“叛迎”的事件,说明曹魏对关陇一带的城邑加强了控制,实施了反间谍的策略,蜀汉此前强大的谍报和策反网络也就随之失效了。
  早年,诸葛亮在与刘备的“隆中对”中分析得十分明确,北伐曹魏的时机是“待天下有变”,路线是由汉中、荆州两路同时出兵。在公元219年关羽败亡之后,蜀汉失去荆州,已经丧失了两路北伐的可能性。而终诸葛亮一世,却迟迟没有等来“天下有变”的时机,曹魏两次政权交替都十分平稳,魏明帝曹叡非平庸之君,曹真、张郃、司马懿、郭淮等魏将又都极善用兵,再加上秦岭这一条难以逾越的自然屏障阻隔,诸葛亮的北伐即便是有“谍报”相助,成功的概率依然十分渺茫。
  据《北京晚报》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