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哈夏”音乐会上,著名艺术家郭颂、刘克纪在演出。
首届“哈夏”音乐会在哈铁文化宫贝壳舞台上的演出现场。
1963年参加第三届“哈夏”音乐会演出的学校合唱队。
第二届“哈夏”音乐会演出现场。
□申志远
哈尔滨,一座被中西文化艺术浸染的城市,20世纪60年代初,在最为困难的时候,哈尔滨市委集全市人民的智慧,创办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乌苏里江船歌》《新货郎》《太阳岛上》《我爱你塞北的雪》成为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代表作,这些作品也成为哈尔滨的城市名片、哈尔滨音乐之城的标志。
壹
1961年哈尔滨人创办了
“哈夏”音乐会
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西方的手风琴、钢琴等乐器传入哈尔滨,随后室内乐、交响乐、芭蕾舞等和我国的民间音乐相继在哈尔滨相互融合发展。苏联交响乐团,波兰、德国、匈牙利等国家的艺术家先后来哈尔滨演出。
20世纪中期,困难时期的哈尔滨人民也需要获得精神食粮,在1958年举办了全市的文化艺术月。1960年市委多次研究举办具有全市规模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随之应运而生。
首届“哈夏”音乐会于1961年7月5日在哈尔滨青年宫正式拉开帷幕,历时11天。这届音乐会进一步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检阅了文艺队伍的成长和创作成绩,进而促进了文艺事业的发展。首届“哈夏”音乐会,被后人誉为点燃了音乐艺术的火种。当时哈尔滨在用音乐美化生活的同时,更发挥了音乐的社会功能。
在那时,“哈夏”音乐会的出现让喜欢音乐的哈尔滨人感受到了节日的快乐。“哈夏”节目单收藏家王玉利还记得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于1961年7月5日举办:“为了攒下几角一张的门票钱,我当天只吃了一顿饭,还有的人干脆把买面包、烧饼的钱省下来去听音乐会。”
王玉利回忆,“哈夏”开幕那天,哈尔滨青年宫剧场人山人海,男高音郭颂演唱了东北民歌《新货郎》,女高音李高柔演唱了《蝶恋花》,整个剧场都沸腾了,观众激动地在台下欢呼、鼓掌。
以“振奋精神”为宗旨举办的第一届“哈夏”,为哈尔滨开创了音乐的新篇章,也奠定了“哈夏”群众性的基础。
贰
与“上海之春”“羊城音乐花会”
并称中国“三大音乐节”
首届“哈夏”之后,辽、吉两省提出了三省合办,轮流坐庄的意向。于是,三省联办的第二届“哈夏”音乐会于1962年7月13日晚在哈尔滨青年宫隆重开幕。此届音乐会有430多个中外曲目,分别在8个演出场地展演。从此,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以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专业性实力独领风骚,与当时的“上海之春”“羊城音乐花会”并称为当时的中国“三大音乐节”。
1962年7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有关第二届“哈夏”音乐会的节目,“哈夏”成为令全国欣羡的艺术盛事。1965年“哈夏”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纪录性舞台艺术电影《哈尔滨之夏》,一共拍摄完成6本胶片。当年,长影厂能来哈尔滨拍摄,可见国家对“哈夏”音乐会的重视。
第六届“哈夏”音乐会于1966年8月5日在工人文化宫开幕,历时18天。共5000多人参演,演出了18台160场节目,观众达30万人。这是举办“哈夏”音乐会以来,演出场次和观众最多的一次音乐会。至1966年,每年一届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我国音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涌现出张权、郭颂、李高柔、李广仙、冯少先、王双印等优秀演员,《新货郎》《越走越亮堂》《大海航行靠舵手》《乌苏里船歌》等歌曲唱响全国。《松花江船歌》《鄂伦春史诗》《赵一曼交响诗》和小提琴协奏曲《忆延安》等音乐作品广为流传。
前六届“哈夏”唤醒了哈尔滨的音乐潜质、点燃了哈尔滨的音乐热情,城市沉浸在音乐带来的快乐之中,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高奏出时代的凯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哈夏”停办了12年。
叁
改革开放
令“哈夏”重新绽放
在“哈夏”中断了12年以后的1979年,第七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1979年7月13日第七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在黑龙江省展览馆举行开幕式。此届音乐会被称为“点燃了全国音乐界解放思想的火炬”。
第七届“哈夏”除了东北三省的节目外,还特别演出了“张权莫纪纲独唱音乐会”“中央乐团独唱独奏音乐会”“盛中国石叔诚独奏音乐会”等21台音乐会。第七届“哈夏”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已远远超出“哈夏”本身,它为“哈夏”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艺术发展方向。
由东三省联合举办的此届音乐盛会,共演出了25台73场音乐会,500多个曲目。演出中,秋里气势磅礴、深厚有力的指挥,张权和莫纪纲母女俩震撼心灵的独唱音乐会,盛中国高水平、高品位的小提琴独奏,以及罗天婵声情并茂的独唱,都为音乐会增添了许多动人的色彩。
第七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还有一台无论对“哈夏”,还是对哈尔滨歌剧院而言,都很重要的节目,这就是哈尔滨歌剧院原创排演的大型歌剧《赫哲人的婚礼》,该剧是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第一次演出的歌剧。自此以后在“哈夏”的舞台上,就经常能看到歌剧、舞剧、音乐剧的身影。
截至现今,“哈夏”已经成功地举办了35届。半个多世纪以来,“哈夏”音乐会坚持高雅艺术与群众文化并重,既保证了国家级盛会的水准,又让广大群众最大限度享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实现了专业与业余相结合、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相结合、室内演出与广场演出相结合、文化活动与经贸旅游相结合的目标,使其成为哈尔滨重要的城市名片。“哈夏”不仅是市民欢歌的舞台,国家精品工程剧目展示的平台,更逐步成为世界音乐艺术交汇的舞台,它以坚实的步伐和辉煌历程,奠定了哈尔滨音乐之城的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
申志远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晚报》高级记者,热衷于研究城史,著有小说集《亚历山大伯爵的巴扬》。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