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著名作家梁晓声回到家乡哈尔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
让文化的种子在松花江两岸绽放

 
   
  □本报记者 申志远 于秋莹 文/摄
  今年年初,根据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火了,因集中展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哈尔滨“光字片”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感动了无数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哈尔滨人,更让哈尔滨这座城市频频登上热搜。8月5日,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回到家乡哈尔滨做客黑龙江文学馆,与黑龙江作家们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近距离交流。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梁晓声表示:“我虽然人在北京,但时刻关注着黑龙江文学发展,黑龙江的文学种子在何处呢?今天我有了答案,就在我们黑土地的各个角落。”
  “安字片”“光字片”
  让梁晓声的人生变得温暖
  梁晓声出生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安平街13号,就读的安广小学校和哈29中都在抚顺街上。1962年他家搬到了光仁街。梁晓声初中毕业下乡到北大荒,1974年到复旦大学读书,1976年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一待就是12年。后来,他又到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工作,20多年前到北京语言大学教书。
  “我出生在‘安字片’,我家就在安平街大院最里面的一间。我家这个房子是苏联时期俄国人为大院里的马夫们盖的,隔开之后住了梁家和陈家两家人。后来,大院的人都动迁搬走了,就剩我们两家。那时我父亲在外地,母亲上班常常不在家,我放学回来后时常到隔壁陈大娘家,看到有窝头拿起来掰一块就吃,家里没有米面了就拿着盆盛点回来,可以说拆了墙我们就是一家人。”
  下乡后,梁晓声两年才能回一次家,有一段路程是他最难忘的回忆。“从火车站走出来,经过霁虹桥,从儿童电影院上坡到抚顺街的上坎,下去就是我家居住的‘光’字片。很多年后我才意识到,我家住的这几条街的名字光仁街、光义街、光礼街……连起来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义礼智信’。经历世事沧桑,那些街名所传达的精神依然影响着我,这也是哈尔滨这座城市所倡导的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梁晓声家所住的地方,也就是作品中提到的“光字片”,大概就是现今新阳路、通达街、民安街、共乐街合围的区域。
  回想过往,梁晓声坦言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我从出生、下乡到上大学,有着好的邻里关系、同学关系、知青关系,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老艺术家们对我也非常好,我身边的人都非常友善。”因此,梁晓声的文学作品总是传递出一种温暖和友善,“在我的笔下越往后越能用一种相对温暖的目光看待普通劳动者身上的喜怒哀乐。”
  《年轮》 《今夜有暴风雪》
  是他交给家乡的一张张答卷
  由《北方文学》杂志编发的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被长影改编拍摄成电影故事片,这是梁晓声走上银幕的起点。梁晓声认为,正是小说改编成电影,才让更多观众知道了这个从哈尔滨走出来的知青作家。
  1984年,长影导演孙羽将梁晓声的同名小说《今夜有暴风雪》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影片以北大荒40万知青大返城的潮势为背景,展现了知识青年在北大荒屯垦戍边的生活画卷,描写了几个普通人的成长足迹和坎坷命运。
  随着电视剧《冰美神正在融化》《父亲》《黑纽扣》的播出,梁晓声被更多人关注。直到《雪城》热播后,梁晓声才真正懂得什么是电视剧,老百姓愿意看什么样的电视剧。《雪城》以醒目的色彩再现了历史的瞬间,反映了知识青年返城后,面对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由迷惘苦闷到振奋拼搏的历史转变过程。这是梁晓声交给家乡哈尔滨的第一张答卷。
  1994年,由北京电视台、黑龙江省影视中心、黑龙江电视台联合录制的45集电视连续剧《年轮》在国庆节期间与观众见面,掀起了全国追剧热潮。该剧由梁晓声编剧,通过6个共和国同龄人坎坷的生活,刻画出共和国45年的历史沧桑。可以说这是一部由哈尔滨人编剧、哈尔滨人导演、哈尔滨人主演,描写当代哈尔滨人生活的电视剧。《年轮》的主人公大多是穷人家的孩子,梁晓声曾表示:“我搞创作,对自己的要求平凡又简单。我是老百姓的‘儿子’,如果老百姓有什么话要说出来,没人替他们说,就由我这个‘儿子’说出来好了。如果老百姓要看一两部老百姓的戏,就由我这个老百姓的‘儿子’写出来就是了。”
  希望哈尔滨文化的种子
  在松花江两岸绽放
  在创作《人世间》时,梁晓声的文学理念和意识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我六十几岁之后,再也不伪装自己很‘深刻’的样子。现在想起来,青年和中年‘装深刻’时,其实是一个人非常累的时候。但究竟什么样的作品叫深刻呢?我想大概是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思想在此之前从没出现过,传递的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梁晓声说,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不断重复地阐释之前文化、思想的成果,而那些文化、思想成果沉淀之后剩下来的最重要的几条价值观一直延续至今。
  “我们说的文学作品深刻,其实是通过形象深刻、细节深刻、对话深刻,把以前优秀价值观更干练地体现出来,这才是文学艺术该做的事情。”梁晓声说,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时期,你会突然发现有那么多的妙言隽语在自媒体中产生,他们的语言能力和传达出的看社会和人生的智慧性,一点也不低于作家。
  一座城市如何能给外地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梁晓声坦言,最高的评价就是认为这座城市有文化。“哈尔滨城市建设的硬件和软件已经非常棒了,我们还有美丽的松花江,但要做到城市有文化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文化的核心是这座城市的人气质上的改变,所以哈尔滨的文化还需要在座的老师和年轻人一起努力。”梁晓声说,我们要播撒文学的种子、文艺的种子,将来必然会成为文化的种子,“我希望我们的文化种子能像蒲公英一样,不要飘到别处,就是在我们松花江两岸绽放开来。”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