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哈尔滨的夜里,不是只有烤串和啤酒,还有书!”
90后女生居民区开深夜书店

 
 
 
 
  □本报记者 徐光胜 文/摄
  “如果明天死亡,你现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伴着悠扬的背景音乐,一群年轻人围坐在错落的书架旁分享着自己的想法。
  这是一场书友沙龙活动,地点是“雪山书集”——开在居民区的一家深夜书店。书店的前身,是一个流动地摊儿。店主是90后女生小刘,无论刮风下雪,每天营业时间从10点至23点,“哈尔滨的夜生活,不能只有烤串、啤酒,总有人还需要别的地方!”
  这也是哈尔滨第一家独立书店,不足60平方米,正式开店时长不足一年……但在大众点评哈尔滨“书店音像好评榜”上,持续位居榜首,排在它后面的是多家大型书店。有外地读者在哈转机的空档,会找到书店来打卡。连养在店里的一只橘猫也“出了名”,读者将它封为“店员”,会特意跟它拍照、合影。
  机场成功学、书店畅销书……这里没有
  红霞街与通江街交口一处居民院落,透过落地玻璃窗能看到层叠有致的书册,这就是小刘的“雪山书集”书店了。
  店面风格外看是简约北欧风,店内又混入日杂风。旁边是一座百年清真寺,再往里走几步是有年头的居民楼。院落开口只有一卧室门大小,盯着手机导航也会一不小心就走过。虽然位置有些偏,但不妨碍读者的喜爱。转机探访书店的书友小哲说,院子的新旧交融,总让人觉得这里有另一种时间,这是一个适合静心看书的空间。
  店里所有书籍都由小刘挑选,机场成功学、一般书店畅销书,这里没有。店里大多为人文社科图书,书目小众但不冷门。读者评价说,“有很多有意思的书,总能找到喜欢的”。书籍上架并没有传统书店的文学、艺术等分类,全按小刘的逻辑放置。与一般书店日常守店和经营由雇员执行不同,“雪山书集”全部由小刘打理,所有读者的情况和建议,她“零距离”掌握,“书店与读者的关系,是双向奔赴的,不该总是单向输出”。
  1991年出生的小刘,从小爱看书。上大学有时逃课,八成是去看书了。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两家上市公司策划部门任职,通勤车上看、午休间歇也会看书,“这么喜欢书,为什么不将爱好与职业结合起来?”
  独立书店的个人品位与眼光,能否被市场认可?小刘很清楚“情怀不能当饭吃”,决定先“试水”——摆摊儿。那年夏天,政府开始提倡地摊经济,她把选好的书目整理出来,每天下班飞车前往各商场的广场摊区摆书,“我给自己的KPI是,每次出摊加了多少微信!”
  当微信群里积到200个书友的时候,小刘觉得有眉目了,“哈尔滨是有一群爱书之人的,独立书店应该有市场”。她很快从公司离职,连书店装修的水泥都是自己去建材市场买的。
  现在开实体书店,还能活下去吗?
  以为开端会惨淡,出乎小刘意料的是,书店开业第一周,每天都有人来买书。
  “网络更快捷,为什么有人走进实体书店?或许,与书的相遇方式不一样——一本书的开张、纸张的舒适度、更细节的内容,让人与书产生更感性的连接。”小刘也有自己的经营策略:小众类书籍即使网售折扣幅度也不大,“雪山书集”储值用户购书享6.8折(新书、绝版书等除外),由此实体店与线上渠道相差无几。最近《崔健诗歌集》开售,有网站8.36折后66元,她的会员线下同价可购。
  店面地点有点偏,流量从哪里来?小刘笑言“要踩着互联网红利的尾巴”,在B站、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开设账户,搭建书店自己的微信群,积极与粉丝互动……很多读者通过网络知道了小刘的书店。网友“Angie—2018”从长春到哈尔滨呆了两天,在“雪山书集”坐了两天,带走了卡尔维诺短篇集。小刘7月去大连参加书展,还被粉丝认了出来。她有点意外,“我小刘还能有今天?”
  当下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关闭或经营困难,从开业那天起,每天都有书友轮番发问:“为什么要开一家书店?能挣到钱吗?”小刘解释,人力成本基本她自己,剩下是房租。考虑运营成本,独立书店多开在非商业街区。“雪山书集”60平方米的店面,年租金不足5万元。
  销售书籍、咖啡、本地文创品,是小刘书店的收入来源。“开店不到一年,除了房租、人力成本,现在有盈利,可以养活我,没指望书店挣大钱。”书店的营业时间从上午10点到深夜11点,从夏至冬一直如此,过年期间也坚持营业。期间,有朋友劝她不用坚持这么晚,“晚上确实有人来看书啊!考研的、出国留学做准备的……整体上,年轻人居多,也有老人。”
  大多数时间,小刘一天在书店能呆13个小时,“我业余时间也是看书,在店里呆着挺好。”有人在社交账号上问:“可以坐里面看一整天吗?”小刘回复很爽快:“你一直可以看。”虽然希望读者能买书,但她也不介意那些一直蹲在书店看书的人,“哈尔滨的夜生活,不能只有烤串、啤酒,还有书!”通过书店,小刘发现了这个城市里越来越多的爱书之人。很多读者来过几次,和小刘成了朋友。
  一个人的事业与一群人的情怀
  “开在其他城 市,我的眼界不一定能满足到当地人的需求。当时本地还没有独立书店,南方的独立书店已开始竞争。”小刘坦言。她对哈尔滨足够熟悉,同时也喜欢老哈的传统底蕴。一个开琴行的朋友告诉她,在哈尔滨,一些进店的老人随手能弹首钢琴曲,在其他城市很难见到。
  小众但不孤高,清新又接地气,是“雪山书集”店面的气质。同样,这也是小刘给人的印象。从一个职场白领,“从无到有”跨界书店经营,小刘一路上认识了很多难得的朋友,“在摆摊过程中,他们在大雨里帮忙收书,在傍晚的风里讲他们眼中书店的样子”。
  “雪山书集”有一段临时店铺时光,是一个老板腾出了部分店面空间;眼下这个店面的选址,也是这位老板推荐的。书店开业当天,众多此前认识的书友,也过来为这个小书店站台捧场。
  其中一位退休大叔,在书店开业时,专门送来一张书桌供读者坐下来看书。疫情期间不能营业,大叔一直用各种方式鼓励小刘坚持。为吸引更多年轻人看书买书,他拿出一部分退休工资,在“雪山书集”推出“喝咖啡计划”:学生或考生在书店购买任意书籍,即可免费领取一杯咖啡,总计将送出100杯。小刘将这个计划做成海报,贴在了书店门口。
  “你这书店一步步开起来,是个共创的过程。”有自媒体播客和小刘打趣。她发现,这个独立书店,承载了这个城市里一群爱书之人的理想——大家以自己的理念丰富这个书店的“肌理”,并希望更多人看书,且因书籍而有收获。
  相对线上,独立书店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培养阅读习惯的环境。这家书店,也让小刘对社会与生活的认知,从一个平面圈层转向纵向立体,尽管有时候会有冲击。每天一睁眼睛,小刘第一反应是去书店,“原来干的是别人的事业,都可以加班;现在是自己决定干一辈子的事业,更应该尽心尽力。”
  “哈尔滨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积淀,与其他城市都不一样。如果加一些创新的理念或方式在里面,吸引外界注意力的权重会更高一些。”作为一个创业者,小刘希望她的书店成为哈尔滨不一样创新特质的一分子。接下来,她期望能把书店的二楼租下来,扩大店面,“有时候进店里的人多了,只能站着,我也需要更多接待空间。”

  一版图片由“哈报手机记者”门奎 摄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